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校讎通義〕     
瀏覽人次:416 收藏人次:0
  〔校讎通義〕4卷,清章學誠撰。章氏所撰有關校讎學理論之發揮,原名〔續通志校讎略〕3篇,編入〔文史通義〕中。乾隆44年(1779)予以校改增訂,始別行,名〔校讎通義〕,凡4卷。46年3月章氏自京師赴河南,道遇劫匪,所攜文稿及行囊均被搶掠一空,此書首三卷,尚幸友人錄有副本獲存,第四卷竟亡。道光12年(1832),次子章華紱將此三卷與〔文史通義〕刻於大梁,為此書之第一次付刊,其後〔粵雅堂叢書〕、〔寶墨齋叢書〕、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均據此三卷本予以刊印。
  民國初年吳興劉承幹輯刻章氏遺書,將三卷本名曰〔校讎通義內篇〕,另據嘉慶間王宗炎編定本所刊文21篇,編為外篇,以符原書四卷之數。按此...
    
瀏覽人次:25322 收藏人次:5582375
公正合宜的道理。如:「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行為合乎正義或公益的。如:「義舉」、「義行」、「義士」、「義演」、「義賣」、「義診」。
意思。如:「意義」、「含義」、「釋義」、「微言大義」。
無血緣關係或名義上的」。如:「義父」、「義母」、「義子」。
人工製造、的。如:「義齒」、「義肢」。
義大利的簡稱。如:「德義軍事同盟」。
    
瀏覽人次:19729 收藏人次:851530
1.應答、對答。《詩經.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新唐書.卷八五.王世充傳》:「而世充素詭妄,不能讎其語,士大夫遂貳。」
2.相等、相類。漢.揚雄《法言.重黎》:「夫欲讎偽者必假真,禹乎盧乎終始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卒不得遂其謀,皆讎有功。」
3.適當、恰當。《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
4.應驗。《史記.卷二八.封禪書》:「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
5.校對、校勘。《文選.左思.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覿。」《新唐書.卷九八.王珪傳》:「召入祕書內省,讎定群書。」
6.償付。《資治通鑑.卷五四.漢紀四十六.桓帝延熹五年》:「云臣私報諸羌,讎以錢貨。」
1.仇怨。通「仇」。如:「世讎」、「私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
2.姓。如漢代有讎遷。
    
瀏覽人次:16531 收藏人次:3107853
求學、教學的場所。如:「學校」、「補校」、「夜校」。
現行軍官的階級之一。分上校、中校、少校三級。
文書的複查核正。如:「校對」、「校正」、「校訂」。
較量、計較。如:「校量」。
    
瀏覽人次:11880 收藏人次:2796446
順暢、不阻塞。如:「通暢」、「通順」。
使順暢。如:「通馬桶」、「通水管」。
交流、往來、交往。如:「通敵」、「通航」、「通信」、「通車」、「通商」、「流通」、「互通有無」。
到達。如:「通往」、「條條大路通羅馬」。
全部、整個、都。如:「通宵」、「通通上去」、「通盤考量」。
明白、了解、懂得。如:「通曉」、「精通」、「通情達理」。
淵博。如:「通才」、「通人」。
熟悉某種事物的人。如:「中國通」、「萬事通」。
報告、告知、傳達。如:「通報」、「通知」。
普遍的、共同的。如:「通病」、「通行」、「通性」、「通稱」、「通俗」。
量詞:A>用於計算文書、電訊數量的單位。如:「一通電話」、「三通電報」。B>用於計算敲擊鐘鼓次數的單位。如:「擂鼓三通」。
校讎     
瀏覽人次:611 收藏人次:0
校對書籍,以正誤謬。漢.劉向〈管子書錄〉:「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言: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也作「校勘」。
通義     
瀏覽人次:247 收藏人次:0
常則。《孟子.滕文公上》:「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