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葦     
瀏覽人次:1962 收藏人次:0
1.一束葦草。《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2.比喻小船、小舟。《三國志.卷六五.吳書.賀邵傳.傳曰》:「長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葦可航也。」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一葦渡江     
瀏覽人次:572 收藏人次:0
南北朝時達摩至中國傳揚佛法。梁武帝聞其名,迎入金陵,但觀念不相契合,達摩悄然北上。途經北江,沒有渡江的工具,遂將一束葦草置於江面,踏躡而渡,至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幼學瓊林.卷四.釋道鬼神類》:「達摩一葦渡江,欒巴噀酒滅火。」
    
瀏覽人次:41447 收藏人次:8514374
自然數的第一位。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單個、不是多數的。如:「一個」、「一張紙」。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專注、純正。如:「一心一意」、「用情專一」。
全、整。如:「一身臭汗」、「一生一世」。
每。如:「一班四十人」、「一頁六百字」。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便起床。」
放在兩重疊的動詞之間,表示短暫或略微嘗試的意思。如:「動一動」、「問一問」、「聞一聞」。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
一旦。表示假設的語氣。如:「一失足成千古恨」。
    
瀏覽人次:18270 收藏人次:721335
2.一種船身窄長如葦草的小舟。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瀏覽人次:81132 收藏人次:4672205
3.不加拘束。《楚辭.屈原.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瀏覽人次:31830 收藏人次:2338798
2.駕、乘。《文選.張衡.思玄賦》:「凌驚雷之砊礚兮,弄狂電之淫裔。」唐.李善.注:「凌,乘也。」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瀏覽人次:26916 收藏人次:4117114
3.說。《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唐.杜甫〈上後園山腳〉詩:「勿謂地無疆,劣於山有陰。」
    
瀏覽人次:8816 收藏人次:871538
1.豈、何,表示反問的語氣。如:「詎料」、「詎知」。晉.陶淵明〈讀山海經〉詩一三首之一○:「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南朝陳.陰鏗〈渡青草湖〉詩:「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
馮虛御風     
瀏覽人次:4661 收藏人次:317832
在空中乘風飛行。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王禎和     
瀏覽人次:3838 收藏人次:0
別是台灣化的日語,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混合形式;而且有時也夾進文言,可以說很多地方是神來之筆。 〈姚一葦〉* 王禎和在處理他的語言上是下了極大功夫,絕不是隨意寫出來的。 〈姚一葦〉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7%A6%8E%E5%92%8C當代文學史料系統http://lit.ncl.edu.tw/hypage.cgi?hyqstr=aijgnjihjihejmplmnilh...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