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62.4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歐陽修自述其作文最適合構思的三個場所:馬上、枕上、廁上。語本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三上五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作忽上忽下。《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誰敢與爺上做對?眾人不敢則聲,那使棒的三上五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物體的高處、表面或邊側。與「下」相對。如:「上面」、「樓上」。
在前面的:A>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面的。如:「上一位」、「上個月」。B>表示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等貨」、「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如:「皇上」、「君上」、「上級」、「上流社會」。
去、到。如:「上街」、「上學」、「上班」、「上菜市場」。
添加、塗抹。如:「上油」、「上漆」、「上藥」、「上顏色」。
安裝、旋轉。如:「上刺刀」、「上螺絲」、「上緊發條」。
進呈。如:「上表」、「上菜」、「上書」、「上奏」。
刊登、登載。如:「上報」、「上頭條新聞」。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
置於動詞之後:A>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如:「愛上」、「考上大學」、「關上大門」、「迷上武俠小說」。B>表示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騎上去」。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如「董」、「腫」、「止」、「旨」等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曲突徙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書言:「霍氏奢靡。陛下即愛之,宜以時抑制,無使至於亡。」書三上,輒報聞。其後霍氏果滅。董忠等以其功封。人有為徐先生2>上書曰:「臣聞客有過主人,見灶直3>,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曰:『曲4>其,遠其積薪,不者,將有火患。』主人嘿然5>不應。居無幾何,家果失火,鄉聚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6>。於是殺牛置酒,燔髮灼爛7>者在上行,餘各用功次坐,而反不錄言曲者。向使主人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無火患。今茂陵徐福數上書言霍氏且有變,宜防絕之。向使福說得行,則無裂地出爵之費,而國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獨不得與其功。惟陛下察客徙薪曲之策,而使居燔髮灼爛之右。」書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有文采的。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上.釋詁》:「彧,文也。」疏證:「彧者,《說文》:『戫,有文章也。』《論語八佾篇》:『郁郁乎文哉。』彧、戫、郁並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缺乏、短少。如:「虧空」。唐.白居易〈春憶二林寺舊遊因寄朗滿晦三上人〉詩:「最慚僧社題橋處,十八人名空一人。」
焦頭爛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六八.霍光傳》1>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則不遜,不遜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眾必害之。霍氏秉權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 霍氏泰盛,陛下即愛厚之,宜以時抑制,無使至亡。」書三上,輒報聞。其後霍氏誅滅,而告霍氏者皆封。人為徐生上書曰:「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2>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3>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4>...
扼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手握腕,以表示內心的情緒:(1)失意的樣子。《醉醒石》第一四回:「故寒窗扼腕,靜舍悲歌,便做出三上書,幾叩門根柢。」(2)憤怒的樣子。《戰國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舊唐書.卷一八七.忠義列傳上.王義方》:「姦臣肆虐,足使忠臣抗憤,義士扼腕。」(3)表示得意、振奮。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唐.白行簡《李娃傳》:「扼腕頓顙而登,乃歌『白馬』之詞。」(4)表示同情與惋惜。《螢窗異草.秦吉了》:「不意妾半途折翼,致姊竟遭爍金,負屈重泉,良堪扼腕。」《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人家知道他於這個小兒子鍾愛特甚,見了面都著實代為扼腕。」也作「搤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比不上、不及。如:「略遜一籌」。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三上.粵西遊日記二》:「北望山半,亦有洞南向,高少遜北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