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1.95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墨子對言論所提的三個標準,即本、原、用。《墨子.非命上》:「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三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表法首見於[墨子.非命篇]:「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之利。』此之謂言有三表也。」這裡墨子提出了一個判斷是非的標準,認為正確的認識,首先要有歷史的根據;其次要以眾人的感官為證,也就是以眾人耳目所聞見,可以實際證明的;第三要對國家百姓賦予實際的利益。三表的意思是叫人實有所本,實有所原,實有所用;完全由「實」和「利」中產生出來。墨子根據這種認識論,提示了「取實予名」的命題;也就是要正名責實,名實相符。他以為名的給予,應根據「實」,因此主張知識重在...
言有三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有三表見於〔墨子.非命篇〕,後世研究者稱之為三表法。〔墨子.非命上篇〕中說:要辨明是非利害,必有三表,而先要立儀,若言而無儀,就不能明於是非利害之辨。三表所指的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所本的是古者聖王之事。所原的是察百姓耳目之實。所用的是發為刑政,以見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中篇〕又說:言有三法。仍然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不過這裡說所本的是考天鬼之志,聖王之事;所原的是徵先王之書;所用的還是發而為刑政。到〔非命下篇〕中的三法,則是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所考的是先聖大王之事,所原的是「察眾之耳目之請(情)」,所用的是「發而為政乎固,察萬民而觀之。」總括起來,不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外在的一面。如:「外表」、「表皮」、「表裡不一」。
展露。如:「表現」、「表揚」。
說出、傳達。如:「表白」、「表明」、「表達」。
模範、榜樣。如:「表率」、「為人師表」。
有姻親關係的人。如:「表弟」、「表叔」、「表姊夫」。
分格或分項以列記事物的文件。如:「報表」、「課表」、「統計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黔驢技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黔驢之伎注音︰ㄑ|ㄢˊ ㄌㄩˊ ㄓ ㄐ|ˋ漢語拼音︰qián lǘ zhī jì釋義︰比喻有限的本領。見「黔驢技窮」條。 01.宋.歐陽修〈亳州乞致仕第三表〉:「昔而少健,黔驢之伎已殫;今也病衰,駑馬之疲難強。」 參考詞語︰黔驢之技注音︰ㄑ|ㄢˊ ㄌㄩˊ ㄓ ㄐ|ˋ漢語拼音︰qián lǘ zhī jì釋義︰比喻有限的本領。見「黔驢技窮」條。 01.宋.李曾伯〈代襄閫回陳總領賀轉官啟〉:「秉鉞專征,實愧嚴尤之三策;賜書增秩,已膺甘茂之十官。雖長蛇之勢若粗雄,而黔驢之技已盡展。」 02.元.王惲〈上張右丞書〉:「如惲之心,非敢必,其自遠方而來,以黔馿(驢)之技,名聯仕版。」 參考...
千鈞一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一髮」。「一縷千鈞」猶「千鈞一髮」。見「千鈞一髮」條。 01.唐.錢珝〈為集賢崔相公讓大學士第三表〉:「臣叨膺殊渥,特越常倫,一縷千鈞,非能比重;累棋加卵,何足為危?」 參考詞語︰一髮千鈞注音︰| ㄈㄚˇ ㄑ|ㄢ ㄐㄩㄣ漢語拼音︰yī fǎ qiān jūn釋義︰猶「千鈞一髮」。見「千鈞一髮」條。 01.《孽海花.第二九回》:「現在和議的事,一髮千鈞,在他國內,私行捕禁,雖說行館有治外法權,萬一漏了些消息,連累和議,不是玩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邊防舉煙警示的訊號。《墨子.號令》:「比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
墨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
一縷千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縷」猶「一髮」。「一縷千鈞」猶「千鈞一髮」。見「千鈞一髮」條。01.唐.錢珝〈為集賢崔相公讓大學士第三表〉:「臣叨膺殊渥,特越常倫,一縷千鈞,非能比重;累棋加卵,何足為危?」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