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罰     
瀏覽人次:236 收藏人次:0
指行為人所為之行為已經符合犯罪構成要件,但因特殊情由而不加處罰。如因正當防衛、緊急避難,阻卻其行為之違法性或因行為人欠缺責任能力而不罰
    
瀏覽人次:31996 收藏人次:10438547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瀏覽人次:11830 收藏人次:2233865
對人的身體、財物施以處分或懲治。與「賞」相對。如:「處罰」、「懲罰」、「罰款」。
括戶政策     
瀏覽人次:382 收藏人次:0
故事丁男逃亡的一方面是忍不住沉重的稅役負擔,另一方面是官人常強制給田農民耕種職分和公廨田,丁男因不能忍受奴役而逃亡。這種現象至武周時已相當嚴重。因此,李嶠曾於西元695年向武則天提出逃戶對政策,建議實施連保制度,以防逃亡;不罰己逃者之罪,鼓勵其歸鄉入原籍,若願定居寄寓地,許其附籍於該地等,西元721年(開元九年),出身關隴集團的字文融承繼李嶠之對策,建議實施括戶政策,亦即括逃戶入籍,已徵收租庸和地稅,藉以恢復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但到西元723年(開元十一年),字文融改變原本方針,令浮逃戶附籍於寄寓地,稱之為客戶,以別於徵...
私怨     
瀏覽人次:280 收藏人次:0
因個人利害關係而引發的仇怨。《左傳.昭公五年》:「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三國演義》第二三回:「曹公王霸之志,必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
賞罰不明     
瀏覽人次:264 收藏人次:0
獎賞與懲罰的原則不恰當,該賞的不賞,該罰的不罰。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賞罰》:「夫將專恃生殺之威,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國之五危也。」《精忠岳傳》第五二回:「他道我賞罰不明,因而懷恨,致有此舉。」
幸生     
瀏覽人次:214 收藏人次:0
1.苟且偷生。《荀子.王制》:「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
幸位     
瀏覽人次:183 收藏人次:0
徒占官位,不盡職守者。《荀子.王制》:「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
緊急避難行為     
瀏覽人次:148 收藏人次:0
法律上指為避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體、自由、財產遭受緊急危難,出於不得已的侵害他人行為。我國刑法第二十四條明定為不罰,若行為過當亦得減輕或免除刑罰。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