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6.99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避嫌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顧忌他人的猜疑。《紅樓夢》第二七回:「寶玉和林黛玉是從小一處長大,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嘻怒無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中不信而加以猜測。如:「懷疑」、「猜疑」、「半信半疑」、「疑是地上霜」。
無法解決、推斷的。如:「疑案」、「疑義」、「疑團」、「疑難」、「疑雲」。
猶豫不定。如:「猶疑不決」、「遲疑不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值得懷疑之處。如:「嫌疑」、「避嫌」、「瓜田李下之嫌」。
厭惡、不滿意。如:「嫌惡」、「嫌棄」、「嫌東嫌西」、「嫌鹹論淡」、「嫌貧愛富」。
怨恨。如:「仇嫌」、「嫌隙」、「盡釋前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閃躲、逃離。如:「避雨」、「躲避」、「閃避」、「避世」、「避風頭」。
免除、防止。如:「避免」、「避孕」、「避雷針」。
避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了怕惹人懷疑而預先避開,不參與其事。如:「王老師的學生參加這次的作文比賽,為了避嫌,所以他不參與評審。」《漢書.卷七九.馮奉世傳》:「上繇下第而用譚,越次避嫌不用野王,以昭儀兄故也。」《三國演義》第五四回:「範近聞皇叔失偶,有一門好親,故不避嫌,特來作媒。」
嫌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被懷疑與某事相牽連。《三國演義》第九○回:「蠻人累有廢殺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終不相信。」《紅樓夢》第九回:「賈珍亦風聞得些口聲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
2.猜忌、懷疑。《紅樓夢》第二七回:「此刻自己也跟了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罷了,倒是回來的妙。」
不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少於。漢.鼂錯〈論貴粟疏〉:「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
2.不迴護。《三國演義》第一回:「有犯禁者,不避豪貴,皆責之。」
3.不逃避。《文選.枚乘.上書諫吳王》:「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文選.班固.幽通賦》:「物有欲而不居兮,亦有惡而不避。」
猜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不信任他人,而猜想其將不利於自己。《後漢書.卷二九.申屠剛傳》:「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多猜忌,遂隔絕帝外家馮、衛二族,不得交宦,剛常疾之。」《紅樓夢》第二七回:「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喜怒無常;況且林黛玉素昔猜忌,好弄小性兒的。」也作「猜嫌」。
喜怒無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緒變化不定,令人難以捉摸。《魏書.卷七三.楊大眼傳》:「然征淮堰之役,喜怒無常,捶撻過度,軍士頗憾焉。」《紅樓夢》第二七回:「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不忌,喜怒無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