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6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宮中所藏的書籍。《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孔安國傳》:「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後漢書.卷六四.盧植傳》:「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記。」
2.中書令的簡稱。參見「中書令」條。
3.中書舍人的簡稱。參見「中書舍人」條。
4.中書省的簡稱。參見「中書省」條。
5.宋代的政事堂。宋.葉少蘊《石林詩話.卷中》:「文潞公在樞府,嘗一日過中書,與荊公行至題下,特遲留誦詩。」
伴食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諷刺不盡職,尸位素餐的高官。《宋史.卷三七四.胡銓傳》:「孫近傅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饑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也作「伴食宰相」。
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毛穎傳》的虛構人物。毛穎居中山為蒙恬所擒,獻於秦皇,秦皇封之於管城,後累拜為中書令,與上親狎,上呼之為「中書君」。見唐.韓愈《毛穎傳》。後用來指毛筆。宋.蘇軾〈自笑〉詩:「多謝中書君,伴我此幽栖。」《幼學瓊林.卷三.宮室類》:「管城子、中書君,悉為筆號。」
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祕藏不肯輕意示人的書籍。如:「據說他的枕中書不乏絕版的古書,只可惜不能窺探究竟。」
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掌理國內機要大事的官署。魏、晉始設,歷代沿置,唐武后時曾改為鳳閣,明洪武十三年廢。各代名稱不一,職掌、組織亦略不同。簡稱為「中書」。
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中書省的長官,掌傳宣詔命。簡稱為「中書」。漢武帝時以宦官任之,後則多任以當時有文學名望之士。元代權位極重,或以皇太子兼任。明初廢。也稱為「大令」。
中書舍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中書省的屬官。西晉初設置,歷代名稱和職務不盡相同,南朝時掌起草詔令,參與機密,決斷政務;隋時主管詔令;唐時掌管詔令、侍從、宣旨和接納上奏文表等事;宋時主管中文書,起草有關詔令,明朝時則負責繕寫文告、命令等事務。清代沿置。簡稱為「中書」。
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宅壁中所藏的書,有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共數十篇,因藏於壁中,故稱為「壁中書」。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一四.書表.後魏江式論書表》:「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子壁中書相類,即前代之古文矣。」也稱為「壁經」。
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20年(1931)10月10日,陳立夫創立正中書局於南京,主要業務是全國各級教科書的編印以及僑校用書的供給,是中國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以啟迪民眾知識為出版主旨。
  從創立至民國26年,除教科書外,另編有叢書多種,如教育叢書、少年讀物、民眾讀物、新生活運動叢書、戰時民眾叢書、國民教育叢書等,並發行[教與學月刊]、[時事月報]等刊物;整理中國古籍亦為主要工作。
  抗戰期間,肩挑全國教科書編印事務;勝利復員,正中書局業務大為擴展,在全國各主要城市共設分支局和供應處27所;35年又創辦[正中兒童]、[新學生月刊]、[文潮月刊]及[教育通訊]等4種期刊,此時,正中書局已能達...
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書學為北朝後魏中央之官學。據〔北史.儒林傳〕載,北魏道武帝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餘人。天興二年(399)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人。太宗明元時,改國子學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太和中,又改中書學為國子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