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表     
瀏覽人次:364 收藏人次:1611441
1.裡和外。《抱朴子.內篇.黃白》:「且夫作金,成則為真物,中表如一,百煉不減。」
2.父親的姊妹之子為外兄弟,母親的兄弟姊妹之子為內兄弟,合稱為「中表」。《後漢書.卷七○.鄭太傳》:「又明公將帥,皆中表腹心,周旋日久,恩信淳著,忠誠可任,智謀可恃。」晉.庾亮〈讓中書監表〉:「臣于陛下,后之兄也,姻婭之嫌,實與骨肉中表不同。」
    
瀏覽人次:29383 收藏人次:6602878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正好、剛好。如:「適中」。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瀏覽人次:12954 收藏人次:3378930
事物外在的一面。如:「外表」、「表皮」、「表裡不一」。
展露。如:「表現」、「表揚」。
說出、傳達。如:「表白」、「表明」、「表達」。
模範、榜樣。如:「表率」、「為人師表」。
有姻親關係的人。如:「表弟」、「表叔」、「表姊夫」。
分格或分項以列記事物的文件。如:「報表」、「課表」、「統計表」。
越俎代庖     
瀏覽人次:58400 收藏人次:6230438
參考詞語︰越庖代俎注音︰ㄩㄝˋ ㄆㄠˊ ㄉㄞˋ ㄗㄨˇ漢語拼音︰yuè páo dài zǔ釋義︰廚子代為祭祀,義同「越俎代庖」。見「越俎代庖」條。
01.唐.崔致遠〈謝就加侍中表〉:「況乃權有他門,刃無餘地,動見越庖代俎。」 參考詞語︰代庖越俎注音︰ㄉㄞˋ ㄆㄠˊ ㄩㄝˋ ㄗㄨˇ漢語拼音︰dài páo yuè zǔ釋義︰猶「越俎代庖」。見「越俎代庖」條。
01.宋.黃榦〈謝兩浙漕司送錢啟〉:「自冬涉春,深愧代庖而越俎,以新易舊,豈宜攘臂以下車?」 參考詞語︰代越庖俎注音︰ㄉㄞˋ ㄩㄝˋ ㄆㄠˊ ㄗㄨˇ漢語拼音︰dài yuè páo zǔ釋義︰猶「越俎代庖」。見「越俎代庖」條。
01...
嘆為觀止     
瀏覽人次:29180 收藏人次:1206983
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春秋時吳公子季札出使魯國,被邀請觀賞周朝的音樂舞蹈,當樂工表演到舜時的樂舞〈韶箾〉時,他讚嘆的說:「舞蹈中表現了舜完美、偉大的德性,就像天覆蓋萬物,地承載萬物。即使有更偉大的風範,也無法超越了,看到這裡就夠了!如果還有其他樂舞,我也不敢再觀賞了。」後來「嘆為觀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讚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無與倫比。嘆,通「歎」,稱讚、讚美之意,所以「嘆為觀止」也作「歎為觀止」。
小時了了     
瀏覽人次:26160 收藏人次:143394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1>曰:「小時了了2>,大未必佳!」文舉3>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4>。 〔注解〕
(1) 韙:陳韙,漢太中大夫,生卒年不詳。韙,音ㄨㄟˇ。
(2) 了了:音ㄌ|ㄠˇ ㄌ|ㄠˇ,聰明慧黠。
(3) 文舉:孔融(西元153∼208),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
相敬如賓     
瀏覽人次:23466 收藏人次:1171248
「相敬如賓」原作「相待如賓」。《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春秋時代,晉文公派大夫臼季出使他國。途中經過冀地時,看到冀缺在田裡除草,而他的妻子送飯給他吃時,兩人彼此恭敬,就好像在對待賓客一樣。回到晉國後,臼季就告訴晉文公這件事,並說:「恭敬是德性的集中表現,能夠做到恭敬,就必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才能用以治理人民。」極力推薦冀缺,希望晉文公重用。但是晉文公認為冀缺的父親有罪,是不能任用的。臼季說:「父親的過失,是不應該再牽連子女的。像古時候舜因為懲罰有罪,流放了鯀,但卻舉拔賢人而重用了禹;管仲是桓公的敵人,但桓公以他為相而成就了霸業。君王在任用賢人時,只要取用其長處就可以了。」因此,晉文公放棄了成...
一板一眼     
瀏覽人次:19236 收藏人次:1015671
「一板一眼」原或作「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是從戲曲音樂演變出來的成語。板和眼是傳統戲曲中表示音樂的節拍名稱。在每一小節中以檀板敲擊的強拍為「板」;以簽敲鼓按拍的次強拍和弱拍為「眼」。簡單來說,一板和一眼都是一小節的一拍。戲曲之板眼可分「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一板三眼」以四拍為一小節,第一拍敲檀板一記,稱為「板」,後面三拍各敲一記鼓,則稱為「眼」。「一板一眼」以二拍為一小節,第一拍敲板,第二拍敲鼓。所以無論「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都有節拍清楚的意思,可用來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有條有理。如清代吳趼人的《糊塗世界》卷六:「如今的時勢,就是孔聖人活過來,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
語詞     
瀏覽人次:18271 收藏人次:301809
詞或詞組的合稱。可作為句子的結構或語文中表達意義的成分。[例]這篇文章的語詞十分活潑,充分表現出作者開朗的性格。
人文薈萃     
瀏覽人次:17301 收藏人次:1013309
人類文化集中於一處。比喻傑出人物會聚。如:「本縣自古以來文風鼎盛,是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