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03.59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觀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龍樹著。後秦鳩摩羅什譯。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頌。內容主要在闡明一切現象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為大乘佛教中觀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漢譯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譯本。也稱為「中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如:「觀賞」、「觀光」、「參觀」、「觀看」。
景像、情景。如:「奇觀」、「景觀」、「外觀」、「恢復舊觀」。
看法、意識。如:「觀念」、「主觀」、「人生觀」、「世界觀」。
道觀:道教的寺廟。
小樓及其上之建築物。如:「樓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正好、剛好。如:「適中」。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析、判斷。如:「談論」、「析論」、「討論」。
評議的文章或語言。如:「社論」、「言論」。
一種討論事理的文體。如:「六國論」。
學說或主張。如:「天演論」、「進化論」、「相對論」。
依據、按照。如:「論理」、「論件計酬」、「論功行賞」。
比作、視同、處理。如:「以棄權論」、「以作廢論」。
顧及、考慮。如:「不論是非」、「無論如何」。
論語: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載孔子言行的書。共二十篇,是四書之一。
中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大乘佛教中觀派的禪觀。其見解從世俗的真理觀之,由語言、概念所成立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從究竟的真理觀之,沒有絲毫真實存在的體性。修行者依這樣的見解來思惟、觀修。《三論玄義》:「若一法不窮,一言不盡,則戲論不滅,中觀不生。」(2)大乘佛教的中觀派。《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
緣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果位。這種果位是阿羅漢中的一類,不從佛陀或其他人那裡聽聞佛法,由自己的努力了悟四聖諦、證涅槃。另外他也不對他人宣說自己證悟的真理,所以不能成為人天導師。緣覺是梵語辟支佛的意譯,唐僧慧苑認為,辟支佛意譯作緣覺是錯誤的,應譯作獨覺才正確。《中觀論疏.卷一末》:「問:『小乘有聲聞、緣覺二人……緣覺不稟教,聲聞稟教。』」
中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典籍。龍樹著。後秦鳩摩羅什譯。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頌。內容主要在闡明一切現象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為大乘佛教中觀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漢譯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譯本。也稱為「中觀論」。
吉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隋、唐高僧(549~623)。中國佛教三論宗的創始人。先世是西域安息人,後移居交廣(今越南、廣西),又遷居金陵。七歲時從法朗出家,十九歲開始為大眾複述,即受稱譽。陳末天下大亂,吉藏和一些同學前往各寺,蒐集佛教文疏,所以他涉獵的典籍非常廣泛。隋朝統一後,移住會稽(今浙江紹興)秦望山嘉祥寺,弘傳佛法,從他學法者多達千餘人,世稱「嘉祥大師」。後受隋煬帝之請,住長安日嚴寺,完成三論注疏。唐初,高祖在長安設立十大德統領僧眾,吉藏也名列其中。晚年住延興寺,武德六年圓寂。著有《三論玄義》一卷、《中觀論疏》十卷、《百論疏》三卷、《法華經玄論》十卷等傳世。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