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01.24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九江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市名。位居大陸地區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為江西省轄市及最大的貿易口岸。轄九江、湖口、瑞昌等縣。有長江水道經湖口入鄱陽湖水系。商業繁榮,為米、茶、陶瓷的集散地;曾為大陸地區四大米市之一。名勝古蹟有琵琶寺、能仁寺、鎖江樓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品買賣交易的場所。如:「市場」、「股市」、「市集」、「夜市」。
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的地區。如:「都市」、「城市」。
行政區域劃分的名稱。如:「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的河流。如:「長江」、「黑龍江」、「江面遼闊」、「大江東去」。
古代多專指長江。如:「江南」、「偏安江左」。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九位。大寫作「玖」,阿拉伯數字作「9」。
表示多數、多次。如:「九死一生」、「九牛一毛」。
廬山真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橫看成嶺1>側成峰2>,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3>真面目,只緣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嶺:相連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頭。 (3)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 (4) 緣:因為。
廬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也稱為「廬阜」、「匡盧」、「匡山」。
廬山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廬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橫看成嶺1>側成峰2>,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3>真面目,只緣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嶺:相連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頭。 (3)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 (4) 緣:因為。
廬山真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廬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橫看成嶺1>側成峰2>,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3>真面目,只緣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嶺:相連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頭。 (3)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 (4) 緣:因為。
陳伯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睢陵人,生卒年不詳。初為南朝齊將,鎮守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梁武帝招降之,仍命其任江州刺史。後因聽從部下鄧繕等人挑唆,起兵反梁,失敗後投奔北方,成為北魏的平南將軍。西元五○五年,梁將蕭宏領兵北伐,陳伯之屯兵壽陽梁城(今安徽省壽縣)以抗梁軍。丘遲以書信招降,伯之遂感悟而反正歸梁,復官通直散騎常侍。
廬山之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廬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橫看成嶺1>側成峰2>,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3>真面目,只緣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嶺:相連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頭。 (3)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 (4) 緣:因為。
:::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