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906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乾茨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平白、徒然。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那好人家將粉撲兒淺淡勻,哪裡像喒乾茨臘手搶著粉?」也作「乾支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枯竭,沒有水分的。如:「乾草」、「乾枯」、「乾涸」、「乾柴烈火」、「口乾舌燥」。
空、徒。如:「乾等」、「乾著急」、「乾瞪眼」。
結拜認來的親戚關係。如:「乾爹」、「乾媽」、「乾兒子」、「乾妹妹」。
經脫水加工製成的食品。如:「肉乾」、「乾糧」、「豆腐乾」、「鹹菜乾」、「小魚乾」、「梅乾菜」。
表面的、形式化的。如:「乾笑兩聲」、「那婦人乾哭了一夜。」
易經卦名。八卦之一。象徵天、陽等意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茅草或葦草蓋的屋頂。如:「茅茨」。
用茅草或葦草蓋屋子。如:「以竹茅茨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農曆(陰曆)十二月。如:「臘月」、「臘八」。
鹽漬後風乾或薰乾所製成的。如:「臘肉」、「臘腸」。
乾支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乾枯。元.喬吉〈水仙子.紙糊鍬輕〉曲:「紙糊鍬輕吉列枉折尖,肉膘膠乾支剌有甚粘。」也作「乾茨臘」。
2.沒有理由。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四折:「急的我心兒跳,好一似熱油澆,為甚麼乾支剌吐著舌頭?」也作「乾茨臘」。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