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事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侍奉、服侍。《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八:「是個頭陀,今請足下略剪去了些頭髮,我輩以師禮事奉,徑到彼處便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手恭敬地捧著。如:「奉書」、「奉茶」。
進獻。如:「奉獻」。
敬受。如:「奉命」、「奉旨」、「奉天承運」。
推崇、擁戴、信仰。如:「信奉」、「奉為領袖」。
遵守。如:「奉公守法」。
供養。如:「奉養」、「侍奉」、「奉親」。
祭祀。如:「供奉」。
討好、巴結。如:「奉承」。
在言行上對他人表示禮貌的敬詞。如:「奉勸」、「奉還」、「恕不奉陪」、「無可奉告」、「奉送啟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侍奉。[例]事奉、事上、事君
否極泰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越王句踐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患得患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陽貨》子曰:「鄙夫1>可與事君2>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3>;既得之,患失之4>。苟患失之,無所不至5>矣。」 〔注解〕 (1) 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2) 事君:事奉君主。 (3) 患得之:害怕得不到。 (4) 患失之:害怕會失去。 (5) 無所不至:無所不用其極,比喻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見「無所不至」。
明哲保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的第四章,稱贊仲山甫能奉行王命,能了解邦國的好壞;是一個明智,能保其身的人;只知道日夜奮力辦事,以事奉宣王。這是「明哲保身」的原義。後來這句成語的語義開始偏向「保身」,明哲的目的是為了保全自身免受外界侵擾,把自身利益得失置於最優先,為了達此目的,可以放棄原本該堅持的原則。例如明代梁辰魚《浣紗記》第一二齣,提到伍子胥報了楚國殺父之仇說:「但大仇既報,吾願已畢。今欲飄然去國,明哲保身,省得落于奸臣之手。」這裡的「明哲保身」顯非原來用法,於是「明哲保身」這句成語就從原來積極贊頌的意義,一轉變成消極退守的意義了。
管鮑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管晏列傳》)用來比喻友情深厚。 故事管仲小的時候,跟鮑叔牙很要好,鮑叔牙也最欣賞他的才氣。鮑叔牙事奉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糾,互相爭奪王位。後來小白即了王位,於是把公子糾殺了,也把管仲囚禁起來。鮑叔牙向桓公推薦說:「管仲這個人很能幹,可以幫助你治理天下。」桓公聽了鮑叔牙的建議,不但赦免了管仲,還任命他當齊國的宰相。以後鮑叔牙生了病,管仲難過得吃不下飯,很感慨地說:「真正瞭解我的,這世界上恐怕只有鮑叔牙一個人了,萬一鮑叔牙有個三長兩短,那這世界...
無所適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呢?擔任官職而不服從君命,是不敬;把敵人可以據守的城池築得堅固,是不忠。一個失去忠敬的臣子,還拿什麼事奉國君?希望您能夠以修養德行的方式來鞏固宗子的地位,又有甚麼城池比得上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
小心翼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文學詩歌總集之祖。〈大雅.大明〉篇是在歌頌周文王,他非常的恭敬謹慎,以虔敬的心和美好的德行來事奉上帝,因此得到了許多的福祿。行動舉止中,不違背應有的德行,他的美德因此彰顯,四方的諸侯國都來歸附。典源又見《詩經.大雅.烝民》。內容則是表述仲山甫的德行,小心恭謹,效法古訓,具有良好的儀容風度。因此天子賦予他重責大任,頒布命令於四方。後來詩中的「小心翼翼」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舉止十分謹慎,不敢懈怠疏忽。
無出其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食盤獻食,高祖卻傲慢地蹲踞在席上,又大聲責罵趙王。趙午等數十人聽了之後,都非常生氣,對趙王說:「大王事奉皇上完全合乎禮節,皇上卻對大王如此無禮,我們實在看不過去,決定要造反報仇。」趙王聽了之後,氣得咬破了自己的指頭,駁斥道:「我們的祖先失去了國家,如果沒有皇上,我們都會死無葬身之地,屍體任蟲啃食。你們怎麼可以忘恩負義!不要再說這樣的話了!」貫高等人知道趙王不願做個背德忘恩之人,便私下共謀刺殺高祖。不料事機敗露,高祖便下令逮捕趙王及所有參與謀反之人。趙午等人不願屈服,於是都自殺了,只有貫高就縛。當趙王將被押解到京師時,朝廷又下了一道詔書,說:「趙國如果有人敢跟隨趙王進京,就誅殺三族。」田叔、孟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