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61.42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亞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孟子的尊稱。元時封孟子為「亞聖鄒國公」。明世宗時罷其封爵,只稱「亞聖」,謂其次於孔子。
2.對東漢張昶的美稱。張昶工書法,類其兄芝,芝善草書,時稱「草聖」,乃稱昶為「亞聖」。
3.對東漢張機的敬稱。張機精通醫術,著有《傷寒論》及《金匱玉函要略》,自漢魏以來,家肄戶習,世推為醫中亞聖
薩摩亞聖天竺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圓而側扁。頭大。吻長。眼大。D. VII+I,9;A. II,8; P. 13; Ll. 28;Pred.S. 3;GR.(7-8)+(19-21);BD. 2.2-2.4,HL.2.4-2.6 in SL;ED. 2.6-2.7 in head。自眼睛下緣到前鰓蓋角之頰部有一三角形黑帶;尾柄有一馬鞍形之黑塊,其下緣擴散到側線或超過;第一背鰭頂端、第二背鰭前面和尾鰭上下葉邊緣顏色暗。以前所記載之魔鬼天竺鯛(A. fuscus)為本種之誤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次一等的、第二的。如:「亞軍」、「亞熱帶」、「亞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如:「聖人」、「神聖」。
德行高尚、博通事理的人。如:「古聖先賢」。
通稱在學識或技藝上有獨特見解、功夫的人。如:「詩聖」、「草聖」、「樂聖」、「畫聖」。
尊稱君主。如:「面聖」、「聖上」。
君主的。如:「聖旨」、「聖恩」、「聖訓」。
宗教上對所崇拜的人事物的尊稱。如:「聖經」、「朝聖」、「聖母」。
自怨自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後人尊稱為「亞聖」。相傳由他與門人所著《孟子》一書,專門闡述仁義道德的重要,對後世的思想影響很大。在〈萬章〉中,孟子強調古代的君王傳賢不傳子,故有堯禪讓位給舜,舜禪讓位給禹的事蹟。後世的王位傳承雖然改為父死子繼,但是如果不能順應天命,施行仁政,仍然無法長久保有天下。孟子舉商王太甲為例,太甲是太丁之子,成湯之孫,即位後便荒淫無度,因此被宰相伊尹放逐三年,直到他悔過修德,按照仁義做事,伊尹才將他迎接回來。後來原文中的「自怨自艾」成為一句成語,從原義轉用來形容人消極的埋怨自責。
一暴十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晒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赤子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西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門人,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傳有《孟子》七篇。他曾經到齊、宋、滕、魏等國游說,一度擔任齊宣王的客卿,最後以所說不合王意而不見用。他主張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等論說,以期說服諸侯,停止武力兼併。晚年與萬章等門人集儒家論述著書立說以終,學說對後世影響甚大,被認為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典源所錄是孟子說過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品德修養良好的人,不會失去他做赤子時的一片純真、善良之心。「赤子之心」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純潔、善良的心地。
一曝十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暴十寒」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晒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自暴自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 著有《孟子》七篇,由弟子輯錄而成,共十四卷,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在〈離婁〉章中,孟子提到言行背棄仁義的人,就是自己害自己。孟子說:「不值得和自我蹧蹋的人談論仁義道理,不值得和自我放棄的人一起共事。說話違背禮義的人,是在蹧蹋自己。如果人自身不能心存仁愛,行事以義為準則,那就是自己放棄自己。仁,就像是一間很安全的房子;義,好比是正大的道路。拋棄安全的房子不住,捨棄正大的道路不走的人,真是可悲啊!」後來「自暴自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心悅誠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在政治方面,他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在《孟子.公孫丑上》載有:孟子認為,假借仁的名義而用武,這叫做「霸」;要完成霸業,必須有大國作基礎。用美德來推行仁政,這叫做「王」;要完成王業,不必等到國家強大。因為施行王道,以德服人,所以商湯只有七十方的土地,文王只有一百方里的地,就成功了。用武力來征服人,被征服的人不是從心裡服從,只是因為力量不足;用道德仁義使人服從,那些歸順的人是內心裡感到喜悅而且誠意歸服,就像孔子的眾多學生信服孔子那樣。後來「心悅誠服」這句成語,就孟子話中「中心悅而誠服也」演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