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亭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邊塞險要處,築牆置亭,使人看守,用以守禦,稱為「亭障」。《史記.卷八八.蒙恬傳.太史公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土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過真定,北上馬嶺,歷亭障堡戍,竊好問老校退卒,能言其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柱子、屋頂,但沒有圍牆的建築物。一般蓋於花園或風景區中,供休息、乘涼之用。如:「涼亭」、「茅亭」、「六角亭」。
在路旁建造的小型房子,作辦公或營業之用。如:「票亭」、「車亭」、「郵亭」、「電話亭」。
至、當。如:「亭午時分」。
直立的樣子。如:「亭亭玉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在邊塞險要處所築的城寨。《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築亭障以逐戎人。」
四分五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梁,二百餘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粟糧漕庾,不下十萬。魏之地勢,故戰場也。魏1>南與2>楚3>而不與齊4>,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5>,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6>,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注解〕 (1) 魏:戰國時的一國。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卻使西蕃  歸奏聖朝行萬里,卻銜天詔報蕃臣。本是諸生守文墨,  今將匹馬靜煙塵。旅宿關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識遺民。  此去多應收故地,甯辭沙塞往來頻。 送郗詹事  聖朝列群彥,穆穆佐休明。君子獨知止,懸車守國程。  忠良信舊德,文學播英聲。既獲天爵美,況將齒位並。  書奏蒙省察,命駕乃東征。皇恩賜印綬,歸為田裏榮。  朝野同稱歎,園綺郁齊名。長衢軒蓋集,飲餞出西京。  時屬春陽節,草木已含英。洛川當盛宴,斯焉為達生。 送蘇評事  季弟仕譙都,元兄坐蘭省。言訪始忻忻,念離當耿耿。  嵯峨夏雲起,迢遞山川永。登高望去塵,紛思終...
五裂四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四分五裂」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梁,二百餘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粟糧漕庾,不下十萬。魏之地勢,故戰場也。魏1>南與2>楚3>而不與齊4>,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5>,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6>,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注解〕 (1) 魏:戰國...
四分五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四分五裂」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梁,二百餘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粟糧漕庾,不下十萬。魏之地勢,故戰場也。魏1>南與2>楚3>而不與齊4>,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5>,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6>,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注解〕 (1) 魏:戰國...
四分五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四分五裂」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梁,二百餘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粟糧漕庾,不下十萬。魏之地勢,故戰場也。魏1>南與2>楚3>而不與齊4>,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5>,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6>,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注解〕 (1) 魏:戰國...
平安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在邊塞地區每隔三十里就設置一座烽火臺,平日無事時,入夜施放烽火以報平安,稱為「平安火」。宋.陸游〈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詩:「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