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36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伍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與父兄俱仕楚,後楚王聽讒言殺其父兄,員逃亡吳國佐吳伐楚報仇,並輔吳稱霸。吳王夫差滅越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不聽員諫,因信讒殺之。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後九年越果滅吳。
伍員鞭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楚國大臣伍員為報楚平王殺其父兄的仇恨,引吳兵伐楚,時平王已死,員乃掘其骨骸,鞭屍洩恨。見《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傳》。
伍員乘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伍員忠諫含冤而死,囑其子投屍江中,欲朝暮乘潮,以觀吳之敗。是以錢塘潮頭怒湧,時見伍員乘素車白馬居其上。當地以員化為濤神,立廟祀祠。
伍員抉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楚人伍員輔吳伐越,後吳王惑於越王厚禮卑辭,曲意迎合而斥退伍員,賜劍令其自刎。伍員死前命舍人抉其目懸於東門,欲見越入滅吳。後吳果為越所破。見《國語.吳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用字。如春秋時楚國有伍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軍隊的編制,五人為一伍。今用於指軍隊。如:「入伍」、「退伍」。
一伙、一同。如:「與狼為伍」。
數目字。「五」的大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回報,多指仇恨而言。如:「報復」、「復仇」。《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
矯枉過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惡。子胥笞墓不究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 (2) 子胥:伍員(?∼西元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與父兄俱仕楚,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其父兄,後逃亡吳國,佐吳伐楚,並得以使己復仇雪恥。又吳王夫差滅越國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伍員極力諫阻,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殺了他。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九年後果然應驗。 (3) 笞:音ㄔ,用鞭或竹板打。 (4) 卒王:指楚平王。 (5) 昭王:春秋時楚人,生卒年不詳。平王之子,名壬。伍員助吳王闔廬攻楚,入楚都城郢時,楚昭王出奔,使申包胥求援於秦。後來吳伐陳,昭王救之,囤兵於城父,因得重病卒於城父。在位共二十七年...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一句話說出口,就是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比喻話已說出口,難再收回。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番悔之理?」《醒世恆言.卷五.大樹坡義虎送親》:「自古道:『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他既有言在前,如今怪不得我了。」
水泄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泄不通」就是連一點水都無法泄漏。春秋時楚平王荒淫無道,娶太子建的妻子為妃,並把太子建遠派北方。忠臣伍奢直言忠諫無效,反被指有謀叛之心而遭囚禁,他的大兒子伍尚後來也被騙就逮,只有小兒子伍員(伍子胥)機警逃脫。楚平王在殺了伍奢、伍尚後,頒布一道詔書:「逆賊伍奢、伍尚已處死,唯有伍子胥逃走。凡能活捉伍子胥的人,賞金千斤,封邑萬戶;如有收容縱放的,全家處斬。」詔書一下,到處布滿重兵,防備得極為嚴密,猶如一點水也無法泄漏。後來「水泄不通」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包圍得極為嚴密,或形容擁擠不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