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40.6247 ms
共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佛洛伊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56~1939)猶太籍精神醫學家、心理分析學家。在神經學、心理分析、夢的作用、性的研究方面,都有創新的理論,使當代兒童教育學、宗教科學、文學、藝術等都深受其影響。著有夢之解析、圖騰與禁忌、幻覺的未來等。也譯作「弗洛伊德」。
|
佛洛伊德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奧國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精神疾病多由慾望被壓抑而成。主張用精神分析法,喚起被壓抑的欲望而使其得到正常發展。這種學說稱為「佛洛伊德學說」。
|
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的簡稱。佛教徒對得道者的敬稱,也可用作釋迦牟尼的專稱。
佛教: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所創。主張生命是痛苦、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痴,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到真解脫。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流行至今,信徒廣布世界各地,但以亞洲為主。
如佛陀一般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仿佛:似乎、好像。或作「彷彿」。
|
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如:「道德」、「公德」、「四維八德」。
好的修養、品行。如:「德行」、「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恩惠。如:「大恩大德」。
信念、意念。如:「一心一德」。
德意志共和國的簡稱。
|
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1950年代,艾里克‧艾里克森創立這個理論,作為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階段的改進。艾里克森接受佛洛伊德理論的觀念(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中的幼兒性欲),但是反對佛洛伊德試圖單純以性欲為基礎來描述人格。此外,艾里克森批評
|
古典制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月後再度測試出阿爾伯特依然會對這些東西產生恐懼。這個實驗證明瞭人類的行為能夠被刻意的制約,並與佛洛伊德學說中認為人類行為來自非刻意產生的淺意識有所差異。本實驗簡化如下:聲音 (US) => 恐懼 (UR)聲音 (US) + 老鼠 (NS) => 恐懼 (UR)老鼠 (CS) => 恐懼 (CR) 以古典制約理論為基礎的行為治療心理學以古典制約理論為基礎推導出了多種心理治療理論, 包括了厭惡療法、系統脫敏感療法、氾濫療法、爆炸療法。其中氾濫療法和爆炸療法被用來使個體對事物產生焦慮,並因為潛在的危險而...
|
本我自我超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心理動力學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 由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 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本我本我(英文:id)是在潛意識型態下的思想,(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如...
|
包比(J._Bowlby)的依附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育者的依附依附理論不單引領了「依附」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性過程的關注,亦帶出大家對兒童發展的新認知。根據佛洛伊德理論,人在原慾(libidinal)的驅使下,對於不同物件的注視,會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會對人造成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論卻認為:成長中的兒童並不需要打破原來的依附,而是: 學習在之前建立的依附關係中變得更為主動, 新的依附的增加,並不一定需要打破先前建立的依附關係。 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 依附類型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一個安...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