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來歷不明     
瀏覽人次:1066 收藏人次:0
人或事物的來由不清楚,常用於提示人謹慎小心。明.張鳳翼《紅拂記》第一九齣:「你要買就買不是來歷不明的。」《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一時錯把她認作了一個來歷不明之人,加上一番防範。」也作「來路不明」。
    
瀏覽人次:31845 收藏人次:10438547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瀏覽人次:23122 收藏人次:12356646
與「去」相反。如:「來人」、「往來」、「來日方長」、「來來去去」。
表有餘或不足,常用於量詞或數詞之間。如:「十來歲」、「三十來斤」。
    
瀏覽人次:13122 收藏人次:3400608
光亮。如:「明亮」、「光明」、「明暗」。
時序次於現今的。如:「明年」、「明天」。
了解、通曉。如:「明理」、「明白」、「深明大義」。
清楚。如:「明辨是非」、「耳聰目明」、「黑白分明」。
視力、視覺。如:「失明」。
公開、顯露的。如:「明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聰慧,有智慧的。如:「聰明」。
朝代名。
明明:顯然如此、確實。如:「這事明明是他做的,他卻不承認。」
    
瀏覽人次:13016 收藏人次:1935840
經過。如:「經歷」、「歷練」、「歷險」、「歷盡千辛萬苦」。
過往的。如:「歷年」、「歷代」、「歷次」、「歷史」。
過去的經驗。如:「履歷」、「資歷」、「學歷」。
歷歷:明白清楚的樣子。如:「歷歷如昨」、「歷歷在目」、「往事歷歷」。
來歷     
瀏覽人次:1774 收藏人次:119358
1.來源、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押韻不必有出處,用事不必拘來歷。」《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沒有一句話是杜撰,字字都是有來歷的。」
2.來由、原因。《水滸傳》第一五回:「吳用道:『既沒有官司禁治,如何絕不敢去?』阮小五道:『原來教授不知來歷,且和教授說知。』」
3.經歷。《西遊記》第八回:「問他來歷,他言有神通,會變化,又駕觔斗雲,一去十萬八千里。」
4.背景。《西遊記》第三九回:「且把那四個和尚,問他個來歷分明,先定他一段不參王駕,然後方可問罪。」《文明小史》第五○回:「那人不知道他的來歷,見他動手,如何答應?」
不明     
瀏覽人次:856 收藏人次:269097
1.不了解,多指不了解事實真相。《楚辭.屈原.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
2.不英明。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見而不行,主不明也。」《三國演義》第三回:「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於桐宮。」
3.不精通、不擅長。元.史九敬先《莊周夢》第二折:「(末云):『將酒來』(生云):『賜飯足矣。小人酒上不明。』」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祖傳三輩行醫。若論我學生的手段,我指上不明,醫經不通。」
4.不明亮。如:「昏暗不明」。《三國演義》第六回:「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京城一空!」
5.不明朗。如:「情況不明」。
6.不靈光。如:「其人昏昧不明。」
忠言逆耳     
瀏覽人次:22659 收藏人次:908380
06.《黑籍冤魂》第一三回:「煙館裡的人,都看這人來歷不明,勸他不要與那人要好,卻是忠言逆耳,哪裡聽得?」
半途而廢     
瀏覽人次:9998 收藏人次:724670
氣的人是不喝盜泉之水(論語,撰考讖曰,水名盜泉,仲尼不漱。);廉潔者,是不受嗟來之食的;這塊金子既然來歷不明,你怎麼可以把他拿回來呢?」樂羊子一時覺得得難為情,便把那塊金子重新放回原來的地方。後來,樂羊子到那遠的地方去尋師求學,過了一年,就回來了。他的妻子正在織布,見他突然回來,便問他說:「你的學業已經完成了?」樂羊子搖搖頭:「還沒吶!因為我很想念你,所以先回來一趟。」樂羊子的妻子聽樂羊子這樣說,便立刻拿出一把剪刀走到織布機前,把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全部剪斷。說:「這布的原料產自蠶繭,而由織布機織成;一絲一絲地累織成寸、成...
烏龜     
瀏覽人次:3951 收藏人次:1686484
3.稱妓院的男主人或男僕。《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你不懂,但凡娼家烏龜,必是性狠的。你妹子既來歷不明,他家必緊防漏洩。」《負曝閑談》第一三回:「正待開言,樓下烏龜一疊連聲的喊著客人來。」也稱為「八老」、「王八」、「忘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