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48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研究道德上的善與惡出發,分析、評價並發展規範的道德標準,以處理各種道德問題的學說。也稱為「道德哲學」。
德行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是一種目的論的倫理學,揭櫫人生以追求幸福或至高善為終極的目的,重視人生價值的全面實現或完成,因此他的倫理學也被稱為「幸福論」。這個幸福只有在個人本有能力,本性的潛能都得到全面的開展時,所謂德行,就是個人本有能力的卓越化與良好人際關係的滿全,德行是...
諾丁斯(N. Noddings)的關懷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諾丁斯(1929 - )本是國小及高中數學教師,在Standford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致力於教育理論及哲學的研究,1977年至1998年一直在Standford任教。1984年的著作,與心理學家C. Gilligan共同構築了關懷倫理學。不僅在哲學、倫理學上,使女性主義的訴求高唱入雲,也重構了西方自啟蒙以降以理性為主導的勢力。諾丁斯更在Educating Moral People(2000)一書,完整的提出其道德教育訴求。總之,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在女性主義、倫理學及道德教育上,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重視情感、同理、慈悲的倫理系統在西方並不陌生。基督教之傳統、休謨(D. Hume, 17...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料集刊,25,185-212。
義務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務倫理學(deontology ethics)西方到了近代,特別是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時代,湧現一般日常生活行事都以自身理性運用為依歸的風潮。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個人理性思考的地位置於各種形式的權威之上。他主張,每個人應遵循自己內心中的「無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這個無上命令可以化作一項「可普遍化原則」(principle of universalizability):你要如此行事,好讓你...
規範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規範倫理學提出善惡分辨的標準,確定甚麼是善,甚麼是惡,進而認定何者為善的事物,以作為人類追求的目標。這是一種比較具體的道德規範之釐定、推薦與執行,以及行為後果的觀察與反省。
  規範倫理學嘗試有系統地建立決定是非善惡的基本且普遍的原則,包括由此衍申的具體道德規範,以作為行為實踐的準則。中國儒家的倫理學說,英國功利主義的最大幸福原則,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美好人生說,或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道德教訓和倫理規範等都是典型代表。
  當代規範倫理學的主要重點,是關於道德兩難情境的解決。其探究範圍有幾種不同層次:第一層次是有關具體的兩難情境問題之解決。由於道...
教育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倫理學是一門位於教育學與倫理學之間的科際理論(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也是教育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其所處理的是教育與價值或道德規約性(moral prescriptivity)間關係所牽涉到的問題。由於對價值或道德規範的認知不同,各種道德哲學的說法常有分歧,與教育的關係亦有不同。所以要研究教育倫理學,必須先從道德哲學或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入手,惟有對於道德的語言或概念有較明確的分析後,方能對道德的論證(moral justification)或其他較高層次的道德原則作其理由是否切合的探索。而在探索了高層次的道德原則與道德語言之後,教...
後設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設倫理學研究道德言詞的意義,了解道德語言的功能,認識道德論證的邏輯結構;其目的在於提供道德規則或道德行為的邏輯與知識論上的學理依據。
  後設倫理學的發展與分析哲學的興起有密切關係。自一九○三年英國哲學家穆爾(G.E. Moore)出版〔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一書後,倫理學理論有了重大變革。穆爾指出凡是企圖從形上事實或自然事實導出倫理事實的主張,都犯自然主義的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其次,他提醒道德哲學家注意「善」的概念分析。倫理學學者將研究焦點轉移到倫理語言的分析和道德判斷的證立,致力於釐清倫理語言的意義,並為規範倫理學提供...
倫理學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倫理學與教育]是英國哲學家皮德思(R.S. Peters, 1919~ ),奠定其學術地位的一本最重要著作;也是二十世紀後葉,教育哲學專著中,被引用及討論最頻繁的作品之一。
  [倫理學與教育]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教育概念;第二部分探索教育的倫理學基礎;第三部分討論教育與社會控制模式之間的關係。
  在分析教育概念時,皮德思指出,儘管教育沒有固定的活動或程序,卻有若干重要的規準必須依循。首先,教育必須是「有價值」事物的傳遞過程;再者,教育所傳授的應是有活力、富生氣的概念,以俾學生養成「理解和通觀」的能力;第三,基於學習者之「意願和自律」,教育必須排除如制約或灌輸...
環境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為一門規範性學科,環境倫理學的目的在於,透過有系統地分析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係,建構一套評價環境生態政策的判準與理論。環境倫理學家假設,人對自然環境的行動、作為或態度可以是倫理規範的對象;去建構一套環境倫理學的理論,就是去闡明這些倫理規範的內容,界定人對自然環境與生態的倫理責任,並且證成此一倫理責任的存在基礎。但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各個理論家建構了不同的環境倫理學,彼此互相競爭。因此有人懷疑是否有「正確的」環境倫理學存在。但在我們能夠斷定任何一套環境倫理學是否正確或錯誤之前,我們必須先確定它的主張是什麼,因此,環境倫理學,有時候也指一門課程,其目的在於介紹不同的環境倫理學家所提出的各種判準...
大地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態倫理學的一個派別,主張把倫理學領域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反對以人類為中心的倫理觀點,因為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不是一個征服者的角色,而是作為自然界共同體中一個好公民的角色。人要把良心和義務擴大到關心和保護自然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