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7.13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受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到他人的知遇。唐.司空圖〈書屏記〉:「因題紀唱和,乃以書受知於裴公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收得、納入。如:「接受」、「受人之託」、「受之有愧」。
被、遭遇。如:「受寒」、「受挫」、「受害」、「受苦受難」。
容忍、忍耐。如:「忍受」、「承受」、「受不了」。
適合,表示好的意思。如:「受用無窮」。
不可思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維摩詰說經》為姚秦時鳩摩羅什所譯,約在魏晉時代傳入中國,頗受知識份子的歡迎。全經共三卷,分為十四品,內容主要記述維摩詰居士的言語行為,並宣揚大乘佛教在家修行即能成佛的理論。而經中維摩詰居士的神通機智,亦透過此經展露無遺。有一次,維摩詰在自己的居所講道,並請來三百二十萬寶座供得道菩薩安坐,那些寶座華美無比,而且又高又大,看來並非小小的空間可以容納。沒想到這些寶座從天而降時,原來小小的房子就好像也變大了,三百二十萬個寶座置於其間,一點都不顯得擁擠。維摩詰解釋著說:「在諸佛與菩薩中,有一種解脫法門叫做『不可思議』,在此境界者,無須將任何事物放大或縮小,便可使高大的須彌山容納於小小的芥子中。」所以能...
安分守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ān fèn釋義︰猶「安分守己」。見「安分守己」條。 01.宋.蘇軾〈與章子厚書〉︰「某昔年粗亦受知於聖主,使少循理安分,豈有今日。」 參考詞語︰安分守拙注音︰ㄢ ㄈㄣˋ ㄕㄡˇ ㄓㄨㄛˊ漢語拼音︰ān fèn shǒu zhuó釋義︰猶「安分守己」。見「安分守己」條。 01.清.顧炎武〈覆智栗書〉︰「賢姪今日惟有善事高堂,力學不倦,安分守拙,以為保家之計。」
虎口餘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明.林俊〈祭豫齋中丞〉:「粵在京師,二黃三林。兩姓兄弟,五友一心。……溫恭慎密,德宇天成。虎口餘生,魚頭舊直。受知累朝,進陟雄職。」
者以問題為焦點,搜尋所須了解之知識與資訊, 進而解決問題。亦即,相對於傳統講授式課程中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之學習方式,問題導向學習是以問題來刺激學習者之思考,提供學習者主動參與議題討論 之機會,並透過教學者之回饋與協助,以學習新知。偏重小組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偏重小組學習,團體內的成員必須彼此分享知識與分擔責任。Marsh 認為在問題導向學習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以小組之形式,一起合作以進行真實問題之解決活動,透過此一歷程,學習者可獲取新知,並習得問題解決技巧、團隊領 導及溝通能力等。學習過程以對話為主軸:問題導向學習須...
竹頭木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陶侃造船,將廢棄的木屑及竹頭收藏起來,後以木屑鋪雪地禦溼,竹頭作釘裝船,傳為美談。典出《晉書.卷六六.陶侃傳》。後用以比喻細微而有用的事物。宋.張孝祥〈代摠得居士與葉參政〉:「今者相公既傳宥密之寄,深思熟慮,日不暇給,將以戡外侮而隆內治,於斯時也,竹頭木屑皆所不棄,況如某受知之深者哉!」
沈光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漁樵聯幾歲,禾黍泣同秋。曝背勞心處,於時更覺悠。門外蒼茫勢,神龍且寄髯;困方嗟褐短,人豈藉泉廉;善受知珍鼎,需調用作鹽。呈身原不慣,應合與時潛。不當矜著述,已閉白雲函;是衲全留髮,云庵半在巖。寡親時屬旅,感物義為咸。半世栖栖意,逢人說大凡。 參考書目註1.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25。註2. 彭瑞金,《台灣文學50家》(臺北:玉山社,2005),頁21~28。註3. 丁憂:遭遇父母的喪事。臺灣文獻叢刊
道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魏。常山扶柳縣(今河北省冀縣境內)人。早年出家,因形貌黑醜,不為剃度師所重視,後受知於佛圖澄,曾代佛圖澄說法,贏得「漆道人,驚四鄰」的美譽。佛圖澄死後才離開鄴都,而下襄陽,創檀溪寺,齋講不倦,成為當時佛教界的典範。孝武帝太元四年苻堅攻下襄陽,延請道安住長安,這時他已六十七歲。在長安七、八年間,領導翻譯講經說法。他在佛法中,以《般若學》用功最力,在當時是最接近般若義的一家。著有《光讚析中解》、《放光般若析疑準》、《空性論》等。其中尤以綜理眾經目錄、對了解譯經史的貢獻最大。主張僧侶應以釋為姓,也獲得後世僧眾的遵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