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和解     
瀏覽人次:1613 收藏人次:121288
1.雙方停止爭執,歸於和平。《三國演義》第七回:「見在磐河廝殺,宜假天子之詔,差人往和解之。」
庭外和解     
瀏覽人次:338 收藏人次:0
民間對於法庭外和解的說法。係指法律程序中當事人在訴訟前或訴訟時,私下為互相讓步以避免或終結訴訟之合意。也稱為「訴訟外和解」。
和解政策     
瀏覽人次:107 收藏人次:0
1.一種敵對雙方為尋求緩和彼此間緊張情勢的政策。
2.國際上特指西元一九六○年代末美蘇為緩和對抗情勢所採用的政策。
和解     
瀏覽人次:107 收藏人次:0
雙方停止爭鬥,為往後和平相處所訂立的和約。《三國演義》第一六回:「遂差奉軍都慰王則,齎官誥并和解書,往徐州去訖。」
    
瀏覽人次:81004 收藏人次:12824559
2.平息爭端、停止爭鬥。[例]和解、講和、議和
    
瀏覽人次:54579 收藏人次:5107977
見識、看法。如:「見解」。
答案。如:「解答」、「不得其解」。
明白。如:「了解」、「理解」、「費解」、「諒解」。
鬆脫、免除。如:「解開」、「解脫」、「解除」、「解渴」。
分割、剖分。如:「分解」、「解剖」、「瓦解」、「難分難解」。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析」、「解釋」、「辯解」、「解說」。
使對立的情況不再持續緊張。如:「排解」、「勸解」、「調解」。
排出大小便。如:「小解」、「解手」。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
解元:古代科舉鄉試第一名。
解縣:大陸地區山西省內的一縣。姚渠河斜貫其間。有同浦鐵路通過。
名副其實     
瀏覽人次:39964 收藏人次:2493493
:郗(ㄔ)慮,字鴻豫,東漢高平人,生卒年不詳。少受學於鄭玄,官至御史大夫。與孔融相處不睦,曹操曾以書和解之。後操對融嫌忌益深,郗慮上奏構成其罪,融與其妻兒均被誅。
(4) 鄭玄:西元127∼200,字康成,東漢高密人。為經學大家,箋注《詩經》、《周禮》、《儀禮》、《禮記》等書,為漢學家所尊。
(5) 《司馬法》:戰國時,齊威王命諸臣集古代兵法而成的兵書。〔參考資料〕 晉.魚豢《魏略》(據《三國志.卷一一.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王修》裴松之注引)太祖甚然之,乃與脩書曰:「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過人甚遠。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察觀先賢之論,多以...
怙惡不悛     
瀏覽人次:34763 收藏人次:6194006
《左傳.隱公六年》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1>于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2>,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3>,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4>將能乎?」 〔注解〕
(1) 成:和解、媾和。
(2) 難:音ㄋㄢˋ,災禍。
(3) 悛:音ㄑㄩㄢ,悔改。
(4) 其:同「豈」,難道。
    
瀏覽人次:31573 收藏人次:438689
1.上對下的命令告語。如:「聖諭」。《北史.卷二二.長孫嵩傳》:「上遣平持節宣諭,令其和解。」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齣:「若肯發一手諭,必能退卻。」
調     
瀏覽人次:28631 收藏人次:4344516
2.使和解。如:「調解」、「調停」、「協調」。《資治通鑑.卷四四.漢紀三十六.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