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起源於西元前五世紀南義大利的一種小型喜劇。多取材日常生活,有歌舞、對話、誇張的模仿動作,其中部分演變成今之啞劇
啞劇表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種類名詞。也稱作啞劇,完全用姿勢傳達的故事,專指伊莉莎白時期戲劇中的默劇演出型式。這類型表演經常在戲中戲的結構中呈現,例如:莎劇的《哈姆雷特》(Hamlet)裡的戲班子,不發一聲地重現哈姆雷特國王被謀殺的場景;此外,莎劇的《暴風雨》(The Tempest)裡的普洛斯彼羅(Prospero)為米蘭達(Mirande)的婚禮所舉行的盛大慶典,亦是採啞劇表演的形式。這個形式在十六及十七世紀的英國尤其受到大眾的喜愛。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透過肢體的動作傳達某種意旨,而不明白說出。如:「算了!有啥話就明說,犯不著在這兒演啞劇。」
假面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英格蘭的鄉村可以看到這類的表演,用以慶祝某些已不再含有原意的節日。「啞劇演員」與「沈默」這兩個專有名詞,源自於不確定的出處,也許是從埃及的「Munmia」(亡者的肖像),或者與木乃伊(再製的肖像)有關。羅馬人曾有一種祭祀,由亡者的親人攜帶亡者的肖像遊行,甚至有時候還將它保留在家裡。英國倫敦仍保有這樣的傳統,當君王駕崩後,製作了他的肖像,穿著他在位時的衣裝,並保留在西敏寺(Westminster)的愛司理普教堂(the Islip Chapel)中,直到伊莉莎白時期仍維持著這樣的習俗。這些啞劇本來是與新年節慶相關連,後來是與復活節等特殊的日子有關。大部分的節日都會上演一齣戲,戲的內容包括: 一...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啞劇;默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名詞。不使用言語或歌曲,只有以簡單的音樂做背景,是完全以動作呈現的舞臺秀,這個專有名詞相當於拉丁語的「Saltatio」、或希臘的「Orchesis」及現代舞台劇;不同於使用說話的希臘與羅馬「笑鬧劇」(mine)形成鮮明的對比。因為使用音樂能提供加強旋律的重要性、或情緒的形式,相較於現代戲劇只使用語言,人們故而移情於使用獨唱、合唱及管絃樂的神劇,爾後歌劇。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啞劇中的婦人腳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角色名詞。指英國啞劇中的女性角色,傳統上由男演員扮演,如《傑克與豌豆》(Jack and the Beanstalk)中的傑克的母親和《灰姑娘》(Cinderella)中的兩個壞心眼的姊姊等。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常、十分、猛烈。如:「劇痛」、「劇烈」、「劇毒」、「劇寒」、「劇暑」。
戲。如:「話劇」、「劇情」、「喜劇」、「悲劇」、「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說話、沒聲音的。如:「啞鈴」、「啞劇」。
默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賴手勢、身體動作、面部表情而不用唱白的戲劇。也稱為「啞劇」。
啞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場或一片段不用言語的戲,與啞劇不同。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