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3.69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余去此其從誰!」唐.張籍〈西州〉詩:「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2.表示讚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乎!此真將軍矣!」
3.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人無譁,聽命。』」《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來食。』」
發語詞,無義。漢.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內顧之所觀。」
參見「咄」條。
來之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敬之食。春秋時,齊國饑荒,黔敖於路旁設食施予窮人,因態度不佳而遭拒絕。典出《禮記.檀弓下》。後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唐.楊烱〈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軍井未建,如臨盜水之源,軍灶未炊,似對來之食。」《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個激切行徑,所以寧飲盜泉之水,不受來之食。」也作「來食」。
來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帶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參見「來之食」條。《幼學瓊林.卷三.飲食類》:「人貪食曰徒餔餟;食不敬曰來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讚美。《詩經.大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嘆之,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感嘆、嘆息。《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平之嘆不已,道:『尊兄且自寧耐,毋得過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嘆息。《抱朴子.勤求》:「令人怛然心熱,不覺咄。」宋.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詩:「吾語不能屈,自思空咄。」
2.片刻之間。《文選.左思.詠史詩八首之八》:「俛仰生榮華,咄復彫枯。」《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三湯十菜,添案小喫,頃刻間,擺滿了桌子,真個咄而辦。」
3.呵叱、怒吼。宋.蘇轍〈三國論〉:「項籍乘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叱吒,奮其暴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感嘆的發語詞。《文選.李陵.答蘇武書》:「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所感觸的嘆詞。《文選.潘岳.西征賦》:「驅吁而妖臨,搜佞哀以拜郎。」唐.皮日休〈橡媼歎〉:「吁逢橡媼,不覺淚霑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嘆息。唐.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儒林外史》第一回:「那官咨歎息了一回,仍舊捧詔回旨去了。」
2.讚嘆、嘆賞。《文選.蔡邕.陳太丘碑文》:「群公百寮,莫不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咨稱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感嘆的語氣詞。通常都獨立置於一句之前。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慨怨嘆。《三國演義》第一七回:「呂布令二人權任沂都、瑯琊兩縣。不意二人縱兵掠民,人人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