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四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春、夏、秋、冬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唐.韋莊〈晚春〉詩:「萬物不如酒,四時唯愛春。」
2.一天中的朝、夕、晝、夜。《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
四時八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氣。四時八節泛指一年四季各節氣。唐.杜甫〈狂歌行贈四兄〉詩:「四時八節還拘禮,女拜弟妻男拜弟。」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八二.三尸篇》:「四時八節,企其祭祀。」
四時之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時之祭是說祭祀是夏商周三代天子諸侯宗廟的通禮,依四時之序分作礿、禘、嘗、烝四種祭禮,唯祭名稍有出入,天子因別有大禘之祭,故周改祭名為:春曰祠、夏曰禴,而諸侯之祭名不改。四時之祭的用意,在於依循天地萬化陰陽二氣之盛衰先後,明示百姓以賞賜或刑殺之道。例如夏祭時須頒發爵位,賞賜車服;秋祭時,人民要離開田里,參加軍事演習;若未開始行刑,則人民不敢刈草。故於四時之祭中,以夏、秋二祭最為重要,一定要使君明其義,臣能其事,尤須蒞祭以敬。〔禮記.祭統〕所言:「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礿禘,陽義也;嘗烝,陰義也。禘者,陽之盛也;嘗者,陰之盛也。故曰莫重於禘嘗。古者於禘也,發爵賜...
四時之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時之教」是指天道生生不息,公正無私地化養萬物,而聖王明君也當奉行仿效以推行政教。據〔禮記.孔子閒居〕云:「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即認為宇宙秩序即是道德秩序,在天道健行不息,四季推移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亦即藉由風霜雨露化養萬物,寒暑溫涼有其順序,無有所私。此普遍恆久的不言之教,啟示人心中也當有中和惻怛之根原,故聖王明君取法天道無私之原則,讓用為禮樂刑政之措施,以引導萬民。其義理根據即本諸〔論語〕所云「天何言哉」之意旨,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莫非天地無私之教。在〔禮記〕這段話的前面,還有一段說天地無私的話是:「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這是每個人常見的自然現...
二十四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日中所劃分的時數。舊時以地支十二分配於一日,每一支又分初、正兩段,如子初、子正等,故一日有二十四時。今則以數字分為二十四個時段,合為一日夜,稱為「二十四時」。
四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編作於漢文帝(西元前179∼西元前157)時代。傳說此舞改編自周文王(西元前11世紀)時代的舞蹈。主要功能為彰顯遵守法律與和諧的社會。漢時此舞用以向文帝及武帝(西元前140∼西元前87)宗廟獻祭。
《漢書.禮樂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季節。如:「四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四位。大寫作「肆」,阿拉伯數字作「4」。
數目是四的。如:「四壁」、「四個人」、「四本書」。
次序是第四的。如:「四品官」、「四更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合宜。如:「恰當」、「適當」、「妥當」、「若有不當之處,請多指教。」《禮記.樂記》:「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察看、審視。如:「察言觀色」、「坐井觀天」、「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易經.繫辭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宋.程顥〈秋日偶成〉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