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7.15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四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前後左右的鄰居。唐.杜甫〈無家別〉詩:「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老殘遊記》第一五回:「火起之時,四鄰人等及河工夫役,都覓了水桶水盆之類,趕來救火。」
2.四方的鄰國。《書經.蔡仲之命》:「懋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濟小民。」《吳子.料敵》:「四鄰之助,大國之援。」
3.輔佐天子的四位大臣,即四輔。《書經.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欽四鄰。」漢.孔安國.傳:「四近前後左右之臣。」《禮記.文王世子》:「設四輔及三公。」唐.孔穎達.正義:「其四輔者,案《尚書大傳》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4.周圍、四處。唐.裴度〈夏日對雨〉詩:「吟罷清風起,荷香滿四鄰。」宋.蘇軾〈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詩二首之一:「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
四鄰八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稱鄰居。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四鄰八舍聽著,竇娥藥殺我家老子哩!」《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老爺若不信時,只須喚那四鄰八舍到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親近的人。《書經.益稷》:「欽四鄰,庶頑讒說若不在時,侯以明之,撻以記之。」漢.孔安國.傳:「四近,前後左右之臣。」《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四位。大寫作「肆」,阿拉伯數字作「4」。
數目是四的。如:「四壁」、「四個人」、「四本書」。
次序是第四的。如:「四品官」、「四更天」。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邯鄲,忘掉原有步法的故事。見「邯鄲學步」條。 01.唐.李白〈古風〉詩其三五:「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 參考詞語︰壽陵步注音︰ㄕㄡˋ ㄌ|ㄥˊ ㄅㄨˋ漢語拼音︰shòu líng bù釋義︰指因仿傚學習他人而失去的既有技能。見「邯鄲學步」條。 01.唐.劉禹錫〈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詩:「空愧壽陵步,芳塵何處尋?」 參考詞語︰壽陵忘步注音︰ㄕㄡˋ ㄌ|ㄥˊ ㄨㄤˋ ㄅㄨˋ漢語拼音︰shòu líng wàng bù釋義︰壽陵年輕人學步邯鄲,忘掉原有步法的故事。見「邯鄲學步」條。 01.唐.羅隱〈謝江都鄭長官啟〉:「海曲迷聲,壽陵忘步,蛇虛畫足,鵠不中心。 ...
虛懷若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深得令人無法完全理解,如果想要勉強來描述,可以說他謹慎小心得像要渡過冬天的河水,警覺戒備得像要防守四鄰的窺伺,拘謹恭敬得像個賓客,和藹可親得像冰塊融解,敦厚質樸得像塊未經雕琢的素材,渾然融合得就像激濁的江水,心胸開闊得像空曠的山谷。像這樣的人,不會驕傲自滿,所以才能夠去除舊有的弊端,不斷地更新進步。典源又見《老子》第四一章。「上德若谷」是表述不同等級的人聽到了同樣高深的道理,會有不同的反應。修養最高深的人會去努力實踐,修養中等的人半信半疑,修養低下的人則一笑置之。這是因為「道」的呈現往往是出乎常理之外的,正如最高尚的道反而好像最低下的山谷,所以一般人才聽了不容易體會。後來「虛懷若谷」這個成語...
高瞻遠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令人曉明,非徒窗牖之開,日光之照也。是故日光照室內,道術明胸中。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眇升樓臺,窺四鄰之庭,人之所願也。閉戶幽坐,向冥冥之內,穿壙穴臥,造黃泉之際,人之所惡也。夫閉心塞意1>,不高瞻覽2>者,死人之徒也哉。 〔注解〕 (1) 閉心塞意:封閉內心,阻塞思考。 (2) 覽:看、望。 2、「遠矚」:北魏.張淵〈觀象賦〉(據《魏書.卷九一.術藝列傳.張淵》引)爾乃1>凝神遠矚,目2>八荒3>。察之無象,視之眇茫,狀若渾元之未判別,又似浮海而睹滄浪。幽遐迥以希夷,寸眸焉能究其傍。於是乎夜對山水,栖心高鏡。遠尋終古,攸然獨詠。 〔注解〕 (1) 爾乃:發語詞。 (2) 目:抬眼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遲疑不決。如:「猶豫」。《老子》第一五章:「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職官名。輔佐元首的官員。《禮記.文王世子》:「設四輔及三公。」唐.孔穎達.正義:「其四輔者,案《尚書大傳》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不知所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惡反法以自傷,喜決難知以塞明,從狙而好小察,事無常而法令申,不,則國失勢。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聲。四鄰不計,司聲不聽。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不,則所惡及身。勞主不明分職,上下相干,臣主同,則刑振以豐,豐振以刻,去之而亂,臨之而殆,則後世何得。振主3>喜怒無度,嚴誅無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錯4>,則人反其故。不5>,則法數日衰,而國失固。芒主通人情以質疑,故臣下無信,盡自治其事,則事多。多則昏,昏則緩急俱植,不,則見所不善。餘力自失而罰,故主虞而安,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朝無姦臣,下無侵爭,世無刑民,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注解〕 (1) 典故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