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85.34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夏目漱石(Natsum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夏目漱石(Natsume sek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天氣炎熱。如:「夏天」、「炎夏」、「酷夏」、「盛夏」。
指中國。如:「華夏之光」。
朝代名。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睛。如:「雙目」、「目不轉睛」、「眉清目秀」、「有目共睹」。
條款、細則。如:「項目」、「細目」。
列在書前,以備檢閱全書的條文。如:「目錄」、「目次」、「書目」、「篇目」。
名稱、標題。如:「名目」、「題目」。
生物學中分類的階層名稱。如:「界、門、綱、目、科、屬、種。」
頭目:首領。如:「那個犯罪集團的頭目已於日前落網了。」
目的:心中想達到的境界。如:「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目前:A>在眼睛前面,表示很近的意思。如:「這眼鏡就在目前,我居然沒看到。」B>現在、當前。如:「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真相弄清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礦物集結而成的堅硬塊狀物。如:「石頭」、「石塊」、「砂石」、「岩石」、「大理石」、「投石問路」、「一石二鳥」。
部首。
姓。
量詞。用於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石等於十斗。亦稱為「公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水沖洗口腔。如:「漱口」、「漱洗」。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 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 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艾瑞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 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 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人格發展八階段嬰兒期(0~1....
目錄1 緣起1.1 階段1.1.1 嬰兒期(出生-18個月)1.1.2 幼年(18個月-3歲)1.1.3 童年早期(3-5歲)1.1.4 童年中期(6-10歲)1.1.5 青春期(11-18歲)1.1.6 成人早期(18-34歲)1.1.7 成人中期(35-60歲)1.1.8 成人晚期(60歲-去世)2 參考資料 緣起艾里克森的父母親為丹麥人,父母離異後,隨父母遷居至德國,母親也改嫁於一位猶太醫生,但也因為如此,使他在身分上引起了困擾。而後因為歐洲不安定,在1939年時歸化美國,也才更名為Erik Erikson。他根據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所見,發展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艾里克森社...
隔離作用(Isol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隔離作用屬於神經症性防衛機轉(Neurotic Defense)。在解釋上,常與情緒隔離(emotional insulation)、情感隔離效果(Isolation of affect)、理性作用(亦稱智識化Intellectualization)一同討論。隔離作用,是指個體在可能受到情感傷害的情境中,為避免情感涉入之後的焦慮和痛苦,退回被動、冷漠的狀態,將情緒與事件隔開(把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使用過度理性的態度面對帶有情感的情境;或是個體將不愉快記憶從腦中意識上特意隔離,以減少情緒的涉入,減輕對本身的打擊和傷痛。例如用理性口吻陳述罹患癌症或可怕的車禍事件,或是醫生和護士...
目錄1 前言2 定義3 觀點比較4 相關研究5 參考文獻 前言很據儲存材料不同的性質,記憶可分為情節記億、語意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三類。情節記憶和語意記憶,兩者結合便構成作陳述性記憶。情節記憶是儲存關於事件發生的時間、空間,以及事件之間關係等等訊息。 定義個人經驗中特殊事件的記憶,貯存的是自傳式的訊息,也就是個體自身的知覺經驗,特別側重時問(事件何時發生)和環境背景(事件在何地發生)等參考架構。例如你最快樂的生日,或你的初吻記憶。在情節記憶系統中,需要的提取線索是指出有關事件發生的時間及事件內容,取決於訊息最初的編碼形式,以及個體是否能對於事件產生特定記憶表徵。 觀點比較心理學家Tulving認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