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失調     
瀏覽人次:420 收藏人次:0
聲調不和諧。《南朝梁.沈約.答陸厥書》:「子野操曲,安得忽有闡緩失調之聲?」
失去平衡。尤指身體不得適當調養。如:「病後失調,最易引起舊疾復發。」
文化失調     
瀏覽人次:2184 收藏人次:0
  文化失調是指在文化變遷的歷程之中,社會文化體系中各部分變遷的速率不同,而產生社會解組(disorganization)的現象。此一名詞係由烏格朋(W.F. Ogburn)所創用,用以說明物質文化的變遷和適應(adaptive)文化的調整變遷之間,時間的差隔或落後現象。烏格朋將文化區分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兩部分,當生產技術等物質文化快速變動時,道德、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等非物質文化的部分,往往未必能夠產生相對速率的調整或適應,二者改變速度不同的結果,便形成文化失調現象。
  文化失調的觀點主要是從社會及文化統整論的角度出發;統整論認為社會文化體系的每一部分都是相互關聯的,...
琴瑟失調     
瀏覽人次:687 收藏人次:0
比喻夫妻不和。《歧路燈》第九九回:「兄弟兩個析居又合爨,他弟弟讀書,他自照管家務。所可惜者,塤箎和鳴,卻又琴瑟失調。那位老嫂那個不省事、不曉理光景,鄰舍街坊都是談駁的。」也作「琴瑟不調」。
供需失調     
瀏覽人次:557 收藏人次:0
商品的供給與需求產生不相調合的現象。如:「連續颱風來襲,使得蔬菜供需失調,價格上漲。」
認知失調(論)     
瀏覽人次:521 收藏人次:0
  認知失調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范士庭(L. Festinger)所提出,是解釋心理平衡的理論之一;該理論的要點為:個體有保持心理平衡的傾向。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內在的認知與外在的行為和諧一致,但是當兩者不一致時即失去平衡,使個體覺得緊張,因此產生欲行恢復平衡的內在動機。另一種情形是,對同一事物有兩種以上的認知,而這些認知之間彼此有矛盾,致使個體認知上產生衝突而引發心理失衡現象。故認知失調具有動機作用,同時也是近代社會心理學家用來解釋態度改變的重要理論。
  認知失調論在社會心理學的應用上主要有兩種典型:(1)決策後的認知失調:個體經常需要在多種選擇中做決定,在決定之後,也許會發現所選擇的...
感覺統合失調     
瀏覽人次:300 收藏人次:0
感覺統合失調造成幼兒說話、語言和聆聽遲緩的原因是,他們常把接收到的訊息搞混,或因訊息過多而無法一次全部接收。我們都知道,嬰兒是經由嗅覺、味覺、觸覺、聽覺和視覺來認識這個世界,當大腦無法正確處理這些訊息,孩童就無法適應外在的世界與環境。不過,聆聽與說話發展遲緩也僅是感覺統合失調的其中兩個徵兆。過吵的環境,例如百貨公司和聚會場所,常會讓嬰兒因受到過度的聲音與影像的刺激,造成她們尖叫作怪或想睡,這是他們表達不舒服或乾脆退縮的方式。一般嬰兒到三、四歲時,神...
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瀏覽人次:278 收藏人次:0
本指天生體質虛弱,出生後又缺乏調養,健康狀況很差。後泛指事物基礎薄弱,又缺乏有力的支持,難以建設、發展。如:「這家公司本就資金不足,現在又逢金融危機,可說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經營就更困難了。」
運動失調     
瀏覽人次:206 收藏人次:0
  運動失調係腦性麻痺的一種型態,肇因於小腦控制失調,其特徵為步履失衡。運動失調的兒童其平衡反應較差;步履蹣跚、走路不穩定;保持身體姿態有困難;改變身體姿勢時容易失去全身的重心,以致摔倒。由於身體姿勢極端不穩定,往往造成兒童處處小心翼翼。兒童也會為增加身體穩定度而導致身體僵硬。運動失調的兒童走路時會凝視某一定點,以維持身體姿勢的平衡。及至兒童年齡稍長,閱讀時會因顫抖而顯得動作誇張,眼球震顫亦經常發生。所以,及早實施物理治療是很重要的事。由於個別的動作行為差異大,宜實施個別化治療計畫。
營養失調     
瀏覽人次:184 收藏人次:0
攝取食物的量與質有缺點而影響正常代謝的現象。如體重減輕、骨骼發育與腦和神經發育遲鈍等。
思覺失調     
瀏覽人次:179 收藏人次:112270
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是一種精神科的疾病,早期被稱為「精神分裂症」,常見症狀包括妄想、幻聽、社交功能障礙、抑鬱等,患者同時常伴有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病因除了遺傳,還有環境與壓力因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