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3.71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女舞(Onna Mai)為日本舞樂用語;與男舞〔見男舞〕為相對語彙。在同一支舞蹈中演出的舞者有男舞和女舞之區別者,如蹲姿(稱落居Otchii),說明女舞者的是雙腿彎曲低蹲幾近坐下之姿勢,男舞者之蹲姿則是雙足開立的之一般蹲姿。可惜多數舞譜皆已遺失,無從察考原貌。另於奈良時代(708-782)成立雅樂寮,集合全國擅長歌舞之女子,在國家接待外賓中表演日本歌舞或外國傳入之樂舞等。該類女舞者稱為內教房之女樂者(妓女舞成立的前身)。平安時代(782-1190)承和十一年(844)的記錄中可見到如下記載:『經常跳《皇帝破陣樂》(Oudai Hajinraku)之女舞者命婦石川色子,主要跳左舞之《...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吉原健一郎等編《江戶東京年表》1993、倉橋健等編《演劇.舞踊百科》1983。
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是日本供奉神道之女性所跳之舞蹈。原指巫子、巫女為招神靈附身所用的舞蹈。有時亦指供奉神道祭祀之舞蹈。舉凡神社祭祀舞蹈《神樂》〔見「神樂」〕、皇宮的《御神樂》等神事儀式中多有巫女舞。巫女大多手持搖鈴而舞,《霜月神樂》中的巫女也擔任攪拌《湯立》〔見「霜月神樂」〕。為巫女舞伴奏的樂器大多使用太鼓〔見「太鼓」〕、笛、銅鈑子為主,另加上琴或笏拍子的地區亦很多。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五卷》1961。
丁卡族處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蘇丹的舞蹈,包含在節慶系列舞蹈之內。大約由三百人左右的蘇丹丁卡族女孩表演,首先須備妥一些懸掛著鼓的柱子以及水,並在婦女們裸露的身體上塗以彩繪,大都用紅色;當她們起舞時便開始詠唱,唱得越來越大聲也越快速。有時,一男子抓住一女孩,然後兩人一起跳舞,這兩名演出者在令人羨慕的圓圈中央高躍和急轉著,有時用手拍擊觀賞者,就像稚童般,所唱的歌詞非常頑皮;在一聲狂吼下,舞嘎然而止,接著戰士們到來,這些戰士中有許多位身高六呎以上,六百名戰士圍成很大一個圓圈,而婦女們則站成一排在旁等候。當一種新的舞蹈節拍緩緩浮現,戰爭的嘶吼聲變為詠唱,在旁等候的女孩們逐一被戰士選中並加入圓圈;雖然女孩總是羞答答地退縮,但通常都...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曲名。日本《神樂》的曲名。天鈿女命是猿女氏的遠祖,以天鈿女命在天之石洞前起舞的神話故事為內容的舞蹈,謂之鈿女舞,是神樂的起源之一。舞者戴上女子假面,手拿鈴、 ,大部分由一人獨舞。在熱田神宮及關東附近流傳《太太神樂》;在山陰、山陽、九州等地則流傳《出雲神樂》。熱田神宮的鈿女舞舞者一人,由少女擔任演出。九州的平戶神樂,鈿女舞演出時須戴鈿女假面,穿著特定服飾:緋褲、赤千早、和服。在九州鞍岡的祇園神樂中則戴天冠、假面。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首席女舞者;芭蕾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語。是指芭蕾舞團內的首席女舞者,或是領銜演出的傑出芭蕾女舞者。
Gail Grant《Technical Manual an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Ballet》1982.
女舞者;舞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爾及利亞舞者類型,其所以廣為人知,是由於十九世紀時受到當時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者的歡迎。舞孃們欣然在外國人面前跳舞,而此舉是該國其他舞者所不屑的,因為這些人相信,在非回教徒面前跳舞將會褻瀆舞者的身體與藝術。不過後來這類舞蹈被法國歌廳的舞者所模仿,這些法國舞孃便以其饒富異國色情風味而聞名。
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宮廷舞劇名。是柬普寨宮廷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種宮廷舞劇。其表演者都是統治者的后妃,正統上,每逢新王登基都會組織新舞團,由國王所指定的夫人來領導。仕女們依其體型而被訓練專為某個角色,可區分為男性、女性、猴子或怪獸四類角色。傳統上,男人不被允許跟女人一起出現,唯有扮演遁世者和丑角者例外。舞者在地面上移動的舞跡,偏向於圓形及線型;而手姿就像大多數東南亞系的舞蹈一樣,是抽象式或啞劇式的,不像印度的手印(Mudras,手姿語言)含有特定意義。宮廷仕女舞在柬普寨以外被稱為柬普寨皇家芭蕾,它的劇目在1990年代有六十支羅蹦(robom,純舞蹈作品)、四十支羅恩(roeung,舞劇)。在舞劇中,當表演區外舞台的女...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英格蘭仕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此字為英國舞蹈或角色的通稱,如角笛舞(Hornpipe)和1800年左右的鄉村舞曲(Country Dance)、埃柯賽斯舞曲(Ecossaise)。再早些至十七世紀末,此舞為用於法國芭蕾舞眾多舞蹈形式中的一種。伴奏音樂是快二拍、沒有弱音,稍後,此音樂亦成為那些從舞蹈被介紹到音樂組曲中之一。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聖橋麥森林仙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分五部分的宮廷舞劇。構思編創者為沙沃伊的亨利公爵(Henri de Savoie)與尼模公爵(Duc de Nemours),首演於1625年2月11日巴黎羅浮宮。舞劇描述五位居住在聖橋麥(St.Germain)森林的仙子,來到宮中各自表演其獨具諷喻性的滑稽舞蹈。如吉蘭敏(Guilemine)是音樂仙子,後面跟著一個代表音樂的巨大木偶,一旁有一群怪異音樂家伴奏;吉麗(Gillette)是賭徒守護仙子;賈桂琳(Jacqueline)是狂人仙子,隨從有幻想人、世界公民……等;阿麗茸(Alizon)是愛爭執的農夫、撞頭人、外科醫生的仙子;瑪雀(Macette)是舞蹈仙子,隨從們演出行進舞,她並...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嘎茲雅;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專業的埃及舞者。原文的複數型寫成Ghawazee,由於她們一個城鎮接著一個城鎮地成群遷徙,起初被認為起源於吉普賽民族。她們在街上以及咖啡屋前表演時並未戴上面紗,有時候會被請至私人住家,而通常在屋前或是庭院表演,在聖徒日的慶典,她會特別跳舞。「嘎茲雅」是說埃及語的回教徒,而她們亦使用一種外人所無法瞭解的秘密語言,稱為「西姆」(sim)。除了跳埃及當地的舞蹈外,還使用不同的物品,如披肩、棍杖、劍和花瓶,或是將燃燭放在頭上。
《A Trade Like Any Other》.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