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子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孔子弟子。曾參的字。參見「曾參」條。
2.戰國時鄒國人孟軻的字。參見「孟軻」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支的第一位。
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如:「子時」。
本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如:「子女」、「獨生子」。
後代。如:「子嗣」、「多子多孫」。
植物的果實,或動物的卵。如:「蓮子」、「瓜子」、「桂子」、「松子」、「烏魚子」。
對一般人的通稱。如:「男子」、「女子」。
對有學問道德的人的尊稱。如:「孟子」、「孔子」。
顆粒狀細小而堅硬的東西。如:「子彈」。
與「母」相對的。如:「子音」、「子母扣」。
幼小的、稚幼的。如:「子薑」、「炸子雞」。
指輩分小、年紀輕的人。如:「子弟」、「小子」、「學子」。
對他人稱自己的配偶。如:「內子」、「外子」。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諸子百家、天文算法、藝術類等著作。如:「子部」、「經、史、子、集」。
部首。
詞綴。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之後。如:「房子」、「車子」、「拍子」、「胖子」、「聾子」、「樣子」、「哪門子」、「兩下子」。
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車子。如:「舟輿」、「車輿」。
轎子。如:「肩輿」、「軟輿」。
大地疆域。如:「輿圖」、「輿地」。
輿論:眾人的言論,亦專指傳播媒體的言論。如:「輿論」。
莫逆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語本《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周書.卷二二.柳慶傳》:「機弟弘,……與弘農楊素為莫逆之交。」《北史.卷五四.司馬子如傳》:「膺之既宰相猶子,兼自有名望,所與遊集,盡一時名流,與邢子才、王元景等並為莫逆之交。」也作「莫逆交」、「莫逆之友」。
出爾反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注解〕 (1) 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約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 (2) 爾: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於「汝」、「你」。 (3) 反:同「返」,還報。
千鈞一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千鈞一髮」原作「髮引千鈞」。典源本於《列子.仲尼》。中山公子牟,是魏國公室的公子,愛好與賢人交遊,不管國事,他很推崇趙國人公孫龍的學說。樂正子輿知道後,對著公子牟嘲笑公孫龍說:「公孫龍言辭荒誕,善於詭辯,像他說的髮引千鈞、白馬非馬等言論,根本是違背客觀規律的謬論!」公子牟聽了反駁樂正子輿說:「智者的話,本來就不是愚者所能了解的,你說那些言論不合理,其實是因為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拿『髮引千鈞』來說,一根頭髮之所以可以繫著千鈞重物,這是因為頭髮承受力量均衡的原因。』」以一根細髮絲,拉引千鈞之重物,在一般人的看法,本來就是隨時會斷,《列子》此處所說的「髮引千鈞,勢至等」是一種邏輯推論,並不影響「...
曾參殺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聽也,請與子盟。」於是與之盟於息壤。 〔注解〕 (1) 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ㄅ|ˋ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 (2) 自若:態度自然如常。若,如。 (3) 有頃:不久、一會兒。 (4) 杼:音ㄓㄨˋ,梭。織布機上用來持理緯線的器物。 (5) 踰牆:跳牆。踰,音ㄩˊ,越過、超過。
赤子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西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門人,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傳有《孟子》七篇。他曾經到齊、宋、滕、魏等國游說,一度擔任齊宣王的客卿,最後以所說不合王意而不見用。他主張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等論說,以期說服諸侯,停止武力兼併。晚年與萬章等門人集儒家論述著書立說以終,學說對後世影響甚大,被認為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典源所錄是孟子說過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品德修養良好的人,不會失去他做赤子時的一片純真、善良之心。「赤子之心」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純潔、善良的心地。
嗟來之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 嗟:音ㄐ|ㄝ,招呼聲,有不敬的意味。 (7) 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0),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地約當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 (8) 微與:不必吧!與,音ㄩˊ,同「歟」,置於句末,表反詰語氣。
自暴自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 著有《孟子》七篇,由弟子輯錄而成,共十四卷,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在〈離婁〉章中,孟子提到言行背棄仁義的人,就是自己害自己。孟子說:「不值得和自我蹧蹋的人談論仁義道理,不值得和自我放棄的人一起共事。說話違背禮義的人,是在蹧蹋自己。如果人自身不能心存仁愛,行事以義為準則,那就是自己放棄自己。仁,就像是一間很安全的房子;義,好比是正大的道路。拋棄安全的房子不住,捨棄正大的道路不走的人,真是可悲啊!」後來「自暴自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