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07.55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存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持續占據時間或空間,尚未消失。《禮記.仲尼燕君》唐.孔穎達.正義:「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者,仁猶存也,君子見上大饗四焉,知禮樂所存在也。」
存在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對現代西方深具影響力的哲學。此種哲學最先在探討存在的意義,繼而闡明存在的方式,及人的存在與上帝超越性的關係。代表的思想家有丹麥的齊克果、德國的海德格、法國的沙特等人。這種學說強調存在先於本質,認為人先存在才決定他的本質(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同於傳統哲學的本質先於存在,認為所有人天生本質一致,人的本質決定了人的存在(無論何時代、何地域的人都一樣)。此差異成為其主要特色。
存在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在理論(Existential Theory)存在理論是由19世紀的歐洲哲學家所發展出來的哲學思潮,再由歐洲的分析師發展成治療性的理論,其理論的出發點是基於對當時精神分析學派及行為學派決定論的反動。其哲學觀點認為人的本質是主觀也是不斷變動的,所謂的意義即是個體獨一無二所覺知或經驗到的一切,而個體永遠在形成的過程中。個體有能力覺察,有做決定的自由且要為其決定負責任。個體中其一生致力於追求自我認定以及和他人發生關聯的意義。
存在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在心理學之「存在」,源於拉丁字根「出現」(exsistere),意為「顯著」或「傑出」;德文用於指個別的人,字為「此有」(Dasein,參見辭目「此有」),指人超越自然而出現於天地間。由是形成「存在」與「本質」(essence)之別:哲學中「本質」指單獨的「實存」,可以提取出來以形成物體;科學中則指物性,如重量、密度、顏色等,在人則指神經形式、反射、驅力等。存在心理學在精神病學中,先從人的主體求得了解,做為醫療病徵的依據,因而強調個人的存在,視一個人的出現猶如突出於眾人之中,而且個人永遠是一個變化的歷程,故而存在(being)不是「固定性」的名詞,而含有「動」的意義。
  一個...
存在需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在需求又稱成長需求,是馬士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的一部分。
  個人的成長與發展的內在動力就是動機。人類受這些可以帶給生命意義與滿足的內在動力所驅使。動機由許多性質不同的需求所組成。根據馬士洛的說法,這些需求之間尚有層次的區別(參閱下圖);(1)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是維持生存的基本需求,例如飲食、睡眠等,乃是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後才繼續進入下一個層次;(2)安全需求(safety need):避免痛苦與威脅感,企求安全和受到保護,即是安全感的需求;(3)愛...
存在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提出「存在分析」的理論,認為人的存在是「在世存有」,人不但對世界要有所認識,而且要關心這個世界。因此,人對於「交到手裡」的事情要把握,所以「處理」與「使用」兩項要務,成為人在世存有的處世原則。他探討存在問題,於是把存在問題歸結到哲學中的「本體論」(Ontology),因為本體論是探討存在問題的。
  他認為「存在本體論」的課題在謀求「存有的了解」。因此「存在本體論」的探討,是先作「存有的了解」,然後再作「存在的分析」。他又認為:存在分析的目的是促使存在哲學的問題獲得解決。
  海德格認為對有存在的...
存在諮商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在諮商理論(Existential counseling)目錄1 基本假設2 諮商過程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基本假設自我知覺:人必須要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並且了解自己的感受,因而對外在的環境做出適當的反映,也就是說人是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運用過去的經驗,以及未來的個人抱負及展望,發展自己的無限可能。人是獨特的:人皆是以自我為中心,但另一方面,人也離開不了群體生活中。因此及造就出人會感到有強烈的孤獨感,因為既要在社會中求生存,但卻也不能全然的仰賴其他人,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下,還必須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原則,以及屬於自己的...
存在主義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名詞。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盛行的對哲學、宗教、藝術思想的態度。對荒謬劇場有極大影響的現代哲學思潮,描述人性處在非理性的世界中的不安穩狀態。存在主義現代的表達始於十九世紀丹麥神學家齊克果(Soeren Kierkeggard, 1813-1980);法國小說家及劇作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對其現有型態和普及情形貢獻最大,他的《無路可出》(No Exit)呈現三個人被關在某種情境卻無法逃脫的情況,最後終於了解地獄就是人與人相互折磨的地方。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存在的超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在的超越」為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 1883~1969)存在哲學的中心思想。他認為人的存在有「存在的界限處境」(limited situation of existence)。「存在的界限處境」,是心理學的名詞,他將其引用到哲學裡來,指人總是處身於各種情境中,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界限處境」,除了外在的情境(他稱為外在的世界)外,還有內心的心理情境,兩者給予人不能避開的情境,包括死亡、痛苦、罪過等。這些都是人存在本質的一部分。他認為假如人的存在在「界限處境」中是不完滿的話,就要超越,也就是越過限界,意識驅使人們超越。因此超越具有積極的意義。
  此外,他...
存在主義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名詞。存在主義是一門研究存在的哲學,所關注的不僅是客觀的經驗,也關心主觀的經驗;不僅關心『抽象的真理』,也關心『存在的真理』。因此,不僅研究個人的經驗,也要研究作出經驗的個人。治療師透過相處的過程,而非智識上的分析過程說明患者存在真實性,因此在課程中治療師與患者的動作、姿勢、手勢、韻律和音節等相遇。藉著透過自己的身體了解並理解他人,與患者一起動作並走入患者動作模式中,親身經歷患者真正的感覺,以達到同理心作用。
《Dance Movement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1992.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