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左徒     
瀏覽人次:234 收藏人次:0
職官名。職掌諷諫,類似現今顧問、參議等職。
    
瀏覽人次:33261 收藏人次:3294013
門人、學生。如:「門徒」、「徒弟」、「學徒」、「名師出高徒」。
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基督徒」、「佛教徒」。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狂徒」、「不法之徒」。
只。如:「徒增困擾」、「徒具形式」。
白費、無效的樣子。如:「徒然」、「馬齒徒長」、「徒勞無功」、「徒費脣舌」。
完全沒有憑藉。如:「徒手」、「徒步」。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瀏覽人次:8142 收藏人次:17706944
表示位置、方向。與「右」相對。如:「左手」、「左邊」、「江左」、「左方」。
反對、違背。如:「意見相左」。
政治思想較激進的。如:「左派」、「左傾」。
不正當的。如:「旁門左道」。
左右:A>左邊與右邊。B>表示大概、不確定。如:「她身高一百六十公分左右。」C>影響。如:「既然下了決心,就不要再被別人所左右。」D>身邊。如:「她喜歡跟隨在他的左右。」E>反正。如:「左右是死,我們拚了吧!」
九死一生     
瀏覽人次:10207 收藏人次:0
「九死一生」指歷經多次近於死亡的險境,猶能存活。見用於劉良注解屈原〈離騷〉的注語。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楚懷王時,屈原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悔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
心煩意亂     
瀏覽人次:5183 收藏人次:127928
戰國楚.屈原〈卜居〉(據《楚辭.卷六》引)屈原1>既放2>三年,不得復見。竭知3>盡忠,而蔽鄣4>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 〔注解〕
(1) 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讒言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2) 放:驅逐、流放。
(3) 竭知:用盡智慧。知,通「智」,音ㄓˋ,智慧。
(4) ...
屈原     
瀏覽人次:2315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汨羅江而死。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心煩意躁     
瀏覽人次:999 收藏人次:0
。」…… 〔注解〕
(1) 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讒言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2) 放:驅逐、流放。
(3) 竭知:用盡智慧。知,通「智」,音ㄓˋ,智慧。
(4) 蔽鄣:阻礙,阻隔。鄣,同「障」。
心煩慮亂     
瀏覽人次:621 收藏人次:0
。」…… 〔注解〕
(1) 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讒言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2) 放:驅逐、流放。
(3) 竭知:用盡智慧。知,通「智」,音ㄓˋ,智慧。
(4) 蔽鄣:阻礙,阻隔。鄣,同「障」。
十死一生     
瀏覽人次:487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九死一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楚懷王時,屈原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悔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同流合汙。後來「九死一生」這句成語就從...
萬死一生     
瀏覽人次:436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九死一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楚懷王時,屈原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悔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同流合汙。後來「九死一生」這句成語就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