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弔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弔祭並慰問喪家。如:「他專程前往死者家中弔唁。」也作「弔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祭奠死者。如:「弔唁」、「弔喪」。《莊子.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弔之。」《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慰問死者的家屬。如:「弔唁」、「慰唁」。
節哀順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抑制悲哀、順應變故。常用為弔唁慰問之詞。語本《禮記.檀弓下》。[例]人死不能復生,你還是節哀順變吧!
額手稱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崩,赴闕臨,衛士望見,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也是指司馬光受人敬重。皇帝駕崩後進宮弔唁,衛兵見到他都舉手至額,以表敬意。後來演變為感激之意,如《水滸傳》第四二回:「宋江以手加額稱謝道:『慚愧!原來是九天玄女娘娘傳受與我三卷《天書》,又救了我的性命!』」宋江舉手至額,表示對九天玄女的感謝,也有用來表示慶賀之意。《東周列國志》第三七回:「文公至絳,國人無不額手稱慶。百官朝賀,自不必說。」描述晉文公逃到秦國避難,等亂事平定後回到晉國,老百姓無不舉手,高至額頭,以示慶賀。「額手稱慶」這句成語固指舉手齊額,表示慶賀、高興,但後來只要高興至極而慶賀,不一定舉手額頭,一樣可用「額手稱慶」來...
音容宛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聲音與容貌彷若在眼前,多用於弔唁之詞。如:「老董事長雖然與世長辭,但在我們心中,老人家音容宛在,令人難以忘懷。」也作「音容如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弔唁。《淮南子.說林》:「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漢.高誘.注:「哭,猶弔也。」
季札掛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吳人季札北過徐君,徐君愛季札劍,季札為使上國,未獻,然已心許之。後還至徐,雖徐君已死,札不背其承諾,乃解劍繫其冢樹而去。見《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後傳為重友誼、守信用及弔唁亡友的典範。
淵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淵深博大。《抱朴子.外篇.崇教》:「是以遐覽淵博者,曠代而時有。」《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愚表兄遠在都門,不曾親自弔唁。幾年來學問更加淵博了?」
漠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關心、不相關或無知覺。《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眾朋友多來弔唁,就中便有說著會試一事的,燦若漠然不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