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12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忘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忘己就是放棄執著,超越自我的觀念與界限。「忘己」是莊子哲學的核心思想,其要旨為:一為人生芒芴:人生而受到生死、形軀、情意、認知、彼此、社會價值種種條件的束縛,不得解脫。究其原因皆起於人不能忘己,而執持自我的觀念,以致陷溺於此是彼非的分辨,無法把握真我(真君、真宰),更不能窺見宇宙實象,對天地萬物等量齊觀。二為物我齊一:為破除對自我的執著,使個人精神得到絕對自由、完全解放,則需超越形軀我、情意我、認知我、社會我的重重束縛,終而達到忘我之境。一旦能破除自我的觀念與界限,則與我相待而起的「彼」、「物」也就不成立;既無彼此和物我之別,萬事萬物使可混同為一。
  忘我無私的超越精神,必須經...
徇公忘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了國家或公眾的利益,而捨棄個人的私益。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記文》:「非特救當世正人端士之網羅,直欲戒後世亂臣賊子之迷罔,徇公忘己,為國惜賢。」也作「徇公滅私」。
徇國忘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盡忠於國家,而不顧一己的得失或生死。《宋書.卷四十四.謝晦傳》:「忠謀協契,徇國忘己,援登聖朝,惟新皇祚。」也作「徇國忘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身。如:「自己」、「愛人如己」、「己飢己溺」、「視如己出」。
天干的第六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記得、不復記憶。如:「忘記」、「遺忘」、「健忘」、「忘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伸長、延長。《左傳.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領西望。」唐.韓愈〈進學解〉:「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戲弄、嬉戲。如:「狎妓」。《左傳.襄公六年》:「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唐.柳宗元〈三戒.臨江之麋〉:「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
瑕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缺點、毛病。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唐.韓愈〈進學解〉:「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也作「瑕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小鹿。通「麛」。唐.柳宗元〈三戒.臨江之麑〉:「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
樂不可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可過於享樂。《禮記.曲禮上》:「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晉書.卷五九.汝海王亮等傳.史臣曰》:「然而臨禍忘憂,逞心縱欲,曾不知樂不可極,盈難久持,笑古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