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49.18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應天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1)宋代以宋州為應天府,建南京,金改稱為歸德府,故治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2)明置,太祖定都於此,即今之南京。
應天府書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天府書院為北宋初四大書院之一。據〔宋會要輯稿‧崇儒二〕,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二月二十四日,詔應天府新建書院,以府民曹誠為助教。因宋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經業,高尚不仕,聚徒教授嘗百餘人,朝臣如工部侍郎許驤等多人,皆其門人。同文卒後,無人能繼其業;至是,曹誠出家財,就同文舊居建學舍一百五十間,聚書一千五百餘卷,願捐學舍入官。上令同文孫奉禮郎爵賓主之,並賜院額。仁宗天聖六年(1028)九月,御史中丞晏殊鑑於書院缺師資,乃奏請以賀州富川縣主簿王洙充應天府書院說書。十二月,詔免書院地基稅錢。又〔續資治通鑑長編〕載,明道二年(1033)冬十月,置應天府書院講授官一員;景祐二年(1035)十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該。如:「應當」、「應該」、「應有盡有」。
回答。如:「應和」、「應對」、「回應」、「一呼百應」。
承諾、同意。如:「答應」、「應承」、「應許」。
對付、對待。如:「應付」、「應戰」、「隨機應變」。
參加。如:「應徵」、「應考」、「應試」。
配合。如:「應用」、「應景」、「應時」、「應運而生」。
接受。如:「應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與「地」相對。如:「碧海青天」、「坐井觀天」、「頂天立地」、「天崩地裂」。
自然。如:「天生」、「天性」、「天籟」、「天造地設」、「樂天知命」、「人定勝天」。
日,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大後天」。
白日或一日中的某一段時間。如:「五更天」、「三天三夜」。
氣候、季節。如:「天氣」、「晴天」、「春天」、「大熱天」、「下雨天」、「梅天」、「三伏天」。
宇宙萬物的主宰。如:「怨天尤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宗教上指神靈所住的世界。如:「升天」、「歸天」、「西天極樂世界」。
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民以食為天」。
數目極大。如:「天價」。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如:「這項工作限你三十天內完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員辦公的地方。如:「市府」、「省府」、「總統府」。
尊稱別人的居處、宅第。如:「府上」、「貴府」、「府第」。
人事物聚集的地方。如:「學府」。
天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所得非常多。《荀子.大略》:「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2.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戰國策.秦策一》:「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3.朝廷的府庫。《宋書.卷九.後廢帝本紀》:「天府虛散,垂三十年。」
4.天上的府第。指宮庭。清.呂碧城〈汨羅怨.翠拱屏嶂〉詞:「翠拱屏嶂,紅邐宮牆,猶見舊時天府。」
5.職官名。周代設置,掌管祖廟的寶藏。《周禮.春官.天府》:「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
6.星名。即元宿的四星,在室女座。《漢書.卷二六.天文志》:「東宮蒼龍,房、心。……房為天府,曰天駟。」
7.經穴名。在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屬手太陰肺經。
入不敷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南北兩大宗,又工古文,好為詞。著有《曝書亭全集 》。  (2) 倪公:指倪嘉慶,字篤之。明朝人,應天府江寧人,生卒年不詳。天啟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官至戶科給事中。崇禎時,嘗諫裁驛遞之議,帝不納。後李自成以驛卒被裁,入高迎祥部。朝論遂謂嘉慶有遠見。明亡,為僧,名函潛,又名大然,字笑峰。  (3) 治賦:管理賦稅。  (4) 崇禎:明朝思宗的年號(西元1628∼1644)。 (5) 歲額:國家年度收支的總額 (6) 瞭若指掌:比喻對事情了解得非常清楚。見「瞭如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0. 朝代名。(西元1386∼1644)朱元璋代元,國號明,十六帝。首都在應天府(南京) ,成祖政變成功後移至順天府(北京),屢受北方蒙古人及東南沿海日寇海盜的騷擾,最後亡於滿清。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書院講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書院式私學的威望。著名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 教育理論 這時期的學派代表都主張「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的知識都可以拿來學習。王安石主張學以致用,為國家政治服務。范仲淹主張學以研究,為國家體制的改革服務。陳亮等人主張受教育是為了謀取功名,建功立業。南宋時期的程朱理學主張受教育要「明天理,滅人慾」,主張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人的品德,強調教育的連續性,提出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教學的基本用書。 元代 元朝統治者仿照宋制,在中央設立...
金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即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戰國楚時為金陵邑,秦時稱秣陵,三國吳建都於此,改名建業。唐時稱昇州,南唐建西都,改為江寧府,宋時又改為建康府。明初定都於此,稱應天府,清時改為江寧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