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98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應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答應、允諾。《三國演義》第三八回:「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飛應諾。」《紅樓夢》第六九回:「天文生應諾,寫了殃榜而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該。如:「應當」、「應該」、「應有盡有」。
回答。如:「應和」、「應對」、「回應」、「一呼百應」。
承諾、同意。如:「答應」、「應承」、「應許」。
對付、對待。如:「應付」、「應戰」、「隨機應變」。
參加。如:「應徵」、「應考」、「應試」。
配合。如:「應用」、「應景」、「應時」、「應運而生」。
接受。如:「應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答應。如:「許諾」、「諾言」。
應允的話。如:「一諾千金」。
表同意的回應聲。如:「唯唯諾諾」、「一呼百諾」、「連連稱諾」。
唯唯諾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唯命是從,唯命是聽,唯唯否否辨似: 唯,音ㄨㄟˊ。恭敬應諾之詞。不可寫作「惟」。 「唯唯諾諾」及「唯命是聽」都是用來形容順從的樣子。 「唯唯諾諾」側重於軟弱或奉承的態度;「唯命是聽」側重於形容絕對的服從。 唯唯諾諾 唯命是聽 辨似例句 ○ ㄨ 他~地表示贊成大家的意見,深怕得罪任何人。 ㄨ ○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對長官當然是~!
裹足不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范雎,戰國時魏人。他本是魏國須賈的門客,曾替魏昭王出使齊國,卻被懷疑與齊國私通,回國後,差點被魏相打死。後來范雎逃到秦國,寫了一封信給秦王,說有要緊的事求見。當時秦國的實權操在秦昭王母宣太后及宰相穰侯的手上,秦王一直沒有時間接見范雎。後來終於有一天秦王召見范雎,向范雎求教,但范雎總是恭敬地應諾,卻什麼話都沒有說。秦王以為范雎不肯教導,范雎謝罪說:「臣想建言的都是匡助君王的大事,但不知秦王您的心意如何,所以您三次問臣,臣才都沒有回答。臣並不是不敢說,就算臣說了明天就得死,臣也不怕,只要對國家能有所幫助,就是臣最大的光榮。臣怕的是,臣死了以後,天下的人看到臣盡忠而被殺,會因此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如...
一呼百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上位者一呼喚,在下位者則連聲應諾。形容恭敬順從。語本《韓詩外傳》。後用「一呼百諾」形容權勢顯赫,隨從盛多。
唯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恭敬應諾之詞。《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上》:「齊王曰:『雖然,略以子之所聞見言之。』僕對曰:『唯唯。臣聞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餘也。』」《聊齋志異.卷一一.王者》:「明日,衣冠者召之去,曰:『今日可見矣。』州佐唯唯。」
一呼百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朋友。依據法則做事,謹守職責,不為非作歹的人,是官吏。在人面前,投合對方的心意,對方一呼喚,連聲應諾,這就是奴隸。所以上等的君主以老師為輔佐,中等的君主以朋友為輔佐,而下等的君主是以官吏為輔佐,至於將使國家危亡的君主則是以奴隸為輔佐。後來「一呼百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權勢顯赫,隨從眾多。「一呼百諾」較早的書證如《全唐詩.卷八○七.拾得詩五二首之五○》:「人生浮世中,個個願富貴。高堂車馬多,一呼百諾至。」
裹足不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宰相穰侯的手上,秦王一直沒有時間接見范雎。後來終於有一天秦王召見范雎,向范雎求教,但范雎總是恭敬地應諾,卻什麼話都沒有說。秦王以為范雎不肯教導,范雎謝罪說:「臣想建言的都是匡助君王的大事,但不知秦王您的心意如何,所以您三次問臣,臣才都沒有回答。臣並不是不敢說,就算臣說了明天就得死,臣也不怕,只要對國家能有所幫助,就是臣最大的光榮。臣怕的是,臣死了以後,天下的人看到臣盡忠而被殺,會因此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如果您上面害怕嚴厲的太后,下被奸臣迷惑,整日住在深宮裡,迷糊度日。這樣下去,大則會亡國,小則會使自己陷於孤立危險的境地,這是臣所擔憂的。」秦昭王聽了說:「懇請先生指教!不管事情大小,不管牽扯到...
一呼再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上者一呼喊,在下者則連聲應諾。形容恭敬順從。《韓詩外傳》卷五:「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決意,一呼再諾者,人隸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