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4.381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手工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手工為主,運用極簡單的工具從事生產的小規模工業。
  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圖書室位於草屯鎮該所資料中心3樓,係有關工藝資訊的專業圖書資料室,於民國74年(1985)2月落成使用。設立之宗旨為協助該所員工、手工業廠商、學術界及相關業者,拓展其專業知識技術,啟發創新,提高品質,以利手工業產品之研究試驗與設計開發。
  該圖書室資料收藏範圍,以工藝技術和設計之相關資訊為主,計有木工、陶瓷、金工、編織、竹工、石材、玩具、家具、皮革、寶石、漆器等類別。特殊者包含美術類、化學類、百科全書、專利公報、標準等圖書的收藏。
  至1992年,館藏圖書資料約4,000餘冊,以中、日文較多,約占總數的3/4,西文圖書占1/4,其中又以英文為最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做的事。如:「職業」、「事業」、「農業」、「就業」。
學習的內容或過程。如:「修業」、「結業」、「畢業」。
從事。如:「業農」、「業商」。
財產。如:「產業」、「祖業」、「家業」。
已經。如:「業已」。
佛教用語。指人的一切行為、思想、言語等。包括善惡兩面。如:「善業」、「惡業」、「業障」。
業業:小心謹慎的樣子。如:「兢兢業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體的兩臂。如:「雙手」、「手臂」。
手掌。如:「手相」、「手心」。
做事的人。如:「助手」、「人手不足」。
稱技藝專精的人。如:「高手」、「好手」、「鼓手」、「國手」。
小巧而易於攜帶的。如:「手冊」、「手帕」、「手電筒」。
親自。如:「手刃」、「手書」。
人工的。如:「手排」、「手工」。
處理事情的方法。如:「心狠手辣」、「眼高手低」。
拿著。如:「人手一冊」。
量詞。用於計算技能、本領的單位。如:「露兩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勞務的人。如:「工人」、「勞工」、「長工」、「礦工」。
有專門技術的人。如:「技工」、「工匠」、「木工」、「鐵工」。
工作。如:「上工」、「加工」、「怠工」、「完工」。
技巧。如:「唱工」、「雕工」、「手工」、「巧奪天工」。
大規模、有計畫的建設。如:「工程」、「施工」、「竣工」。
精細的。如:「工巧」、「工筆」、「工整」。
擅長。如:「工於心計」。
工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用技術知識及人力或機器,轉化生產原料的形態或性質,製成物品,以滿足人類需求而謀利的一種企業組織。
手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手的技能所作成的工藝、物品。《老殘遊記》第一○回:「這就是璵姑的手工。」
2.手藝。《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自小學了些手工針黹,因來到這南京大邦去處,借此餬口。」
3.做手藝的工匠。《三國志.卷四八.吳書.三嗣主傳.孫休傳》:「諝先是科郡上手工千餘人送建業,而察戰至,恐復見取,故興等因此扇動兵民,招誘諸夷也。」
4.工錢。如:「訂製這件大衣要多少手工?」
暴殄天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次遷移,盤庚時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故又稱為殷,或殷商。傳至紂,被周武王所滅。商朝的農業、手工業、文字都相當發達。青銅器和甲骨文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4) 受:即商王「紂」。商紂,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5) 暴殄天物:暴殄,不愛惜、任意糟蹋。天物,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殄,音ㄊ|ㄢˇ。 (6) 烝民:眾民、百姓。 (7) 逋逃:逃亡的...
隨遇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 愕然:驚奇的樣子。 (9) 長沙:城市名。今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臺地,為該省的省會。手工業發達,以湘繡和鴨絨被、瓷器聞名於世。
武則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裏,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i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高宗在位時,武則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勸農桑、薄賦斂、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進步的主張,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則天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由於隋末農民起義的作用及唐太宗貞觀之治奠定的基礎,也由於武則天沉重打擊了舊士族和大貴族、大官僚集團,執行了一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