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6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拊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靠近耳朵悄悄說話。《西遊記》第二回:「前日老師父拊耳低言,傳與你的躲三災變化之法,可都會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及動物的聽覺器官。如:「耳朵」、「耳聰目明」。
形狀像耳朵的東西。如:「木耳」、「銀耳」。
器物的兩旁附有如人耳,便於提攜的提把。如:「鼎耳」。
位於句末,表決定的意思。相當於「了」。
位於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當於「而已」、「罷了」。如:「想當然耳。」
位於句末,表驚嘆。相當於「邪」、「乎」。如:「父子如此,何其快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撫摸。《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六》:「拊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2.拍打、輕擊。《書經.益稷》:「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公拊楹而歌。」
3.撫育。通「撫」。《詩經.小雅.蓼莪》:「母兮鞠我,拊我畜我。」
4.撫慰、撫恤。《左傳.宣公十二年》:「王巡三軍,拊而勉之。」《戰國策.齊策四》:「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
1.器物的把柄。《禮記.少儀》:「刀卻,刃授穎,削授拊。」
2.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即搏拊。《周禮.春官.大師》:「帥瞽登歌,令奏擊拊。」
:::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