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摸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言語、意見或態度含混不清。參見「摸稜兩可」條。
摸稜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比喻意見、態度或語言不明確、肯定。也作「摸棱兩可」、「模棱兩可」、「模稜兩可」。
摸稜宰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宰相蘇味道。蘇味道為宰相,決事含糊不明確,世號「摸稜手」。見《新唐書.卷一一四.蘇味道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體兩面相接的部分。如:「稜角」、「桌稜兒」。
物體面上凸起的條紋。如:「瓦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輕撫。如:「撫摸」、「觸摸」。
觸探。如:「摸索」、「瞎子摸象」、「摸清底細」。
偷取。如:「偷雞摸狗」。
摸魚:A>在水中撈魚。如:「小時候,我常在河裡摸魚。」B>比喻偷懶矇混。如:「他上班時常摸魚。」
模稜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含混、不明確的言語、意見或主張。參見「摸稜兩可」條。如:「小李不敢堅持自己的主張,因此不得不採模稜兩可,含混的說法。」
模棱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含糊、不明確的意見、態度或主張等。參見「摸稜兩可」條。《明史.卷二○八.余珊傳》:「飾六藝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奪漢政。堅白異同,模棱兩可。」
含糊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模稜兩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模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態度、意見或語言含糊不定。參見「摸稜兩可」條。
摸棱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言語、意見或態度含糊不清。參見「摸稜兩可」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