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擊劍     
瀏覽人次:707 收藏人次:0
1.以劍相擊刺之術。《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少時好讀書,學擊劍。」
擊劍(西洋劍)     
瀏覽人次:1169 收藏人次:0
  擊劍是一個運動競賽的項目,源自於中古世紀歐洲的劍術。在希臘、羅馬時代,流行以短刀做為武器。中古時期,騎士以雙手握持寬刀長劍。十六世紀,演進成輕巧靈活的刀劍。及至十八世紀,歐洲的王公貴族競相研習劍術,法國、義大利與匈牙利之劍術風氣大開,奠下日後發展的基礎。
  擊劍比賽包括三種不同形式的劍,即鈍劍(fleuret)、銳劍(epee)及軍刀(sabre)。由於電審器的使用,選手除傳統的白色制服、面罩、手套外,還裝備有連接電路的體線以及覆蓋身體有效部位的電衣。雙方選手是否得分,均可由電審器的燈號顯示。
  鈍劍又名輕劍或花劍,劍刃扁平而窄,輕巧而柔軟,以刺擊為主,重細膩的攻防...
    
瀏覽人次:12668 收藏人次:4245936
攻打。如:「攻擊」、「擊退」、「擊敗」、「迎頭痛擊」。
敲打。如:「敲擊」、「擊鼓」。
接觸。如:「目擊」、「觸擊」。
    
瀏覽人次:8204 收藏人次:677592
一種兩邊有刃,中間有脊,下有握柄的兵器。如:「劍術」、「寶劍」、「利劍」。
量詞。用於計算揮劍次數的單位。如:「他向敵人連刺了四劍。」
披星戴月     
瀏覽人次:81265 收藏人次:4204245
參考詞語︰披星帶月注音︰ㄆ| ㄒ|ㄥ ㄉㄞˋ ㄩㄝˋ漢語拼音︰pī xīng dài yuè釋義︰猶「披星戴月」。見「披星戴月」條。
01.唐.呂巖〈七言〉詩其四四:「綿綿有路誰留我,默默忘言自合神。擊劍夜深歸甚處,披星帶月折麒麟。」(源)
02.《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那乞僧大來極會做人家,披星帶月,早起晚眠,又且生性慳吝,一文不使,兩文不用,不肯枉費著一個錢,把家私掙得偌大。」 參考詞語︰帶月披星注音︰ㄉㄞˋ ㄩㄝˋ ㄆ| ㄒ|ㄥ漢語拼音︰dài yuè pī xīng釋義︰猶「披星戴月」。見「披星戴月」條。
01.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只合帶月披星,誰著你停...
圖窮匕見     
瀏覽人次:25844 收藏人次:2090010
見於《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
(2) 荊軻:?∼西元前227,字公叔,戰國時衛人。好讀書擊劍。燕王喜二十八年,帶著夾有匕首的地圖和秦將樊於期的首級入秦,欲刺秦王,結果失敗被殺。
(3) 奉:通「捧」,雙手捧著。
(4) 樊於期:?∼西元前227,戰國時秦將。避罪於燕,得燕太子丹之庇護,後因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希望得其首級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5) 函:匣、盒子。
(6) 秦武陽:燕國的勇士,生卒年不詳。據說十二歲時就殺過人,人們都不敢迎著目光看他。
(7) 以次進:按前後次序行進。
(8) 陛:殿前臺階。
(9) 振恐:震驚、畏懼。
(10) 顧笑:回頭露出笑容...
    
瀏覽人次:14270 收藏人次:5308376
4.情況、境遇。如:「晚景淒涼」。宋.蘇軾〈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詩:「解襟顧景各箕踞,擊劍賡歌幾舉觥。」《紅樓夢》第四六回:「率性把方才鳳姐過去回來所有的形景言詞、始末原由,告訴與他。」
旁若無人     
瀏覽人次:11287 收藏人次:271737
荊軻,戰國衛國人,好讀書擊劍。他在衛國不被重用,於是到處遊歷。荊軻到了燕國後,跟燕國一個殺狗的,以及善於擊筑的高漸離交好。荊軻好喝酒,天天和殺狗的屠夫及高漸離一起在燕國的街市上喝酒。喝到有點醉意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歌,彼此非常快樂,但是一會兒又相對著哭起來,兩個人又唱又哭,好像旁邊沒有人一樣。荊軻雖愛喝酒,但他的為人,卻是沉著深密,喜歡讀書,他在各國遊歷,都和賢豪長者們結交。他到了燕國,燕國的處士田光先生,也很客氣地接待他,知道他並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後來在燕王喜二十八年,荊軻帶著夾有匕首的地圖和秦將樊於期的首級入秦,行刺秦王,結果事敗被殺。後來《史記.刺客列傳》原文的「旁若無人」演變成一句...
博古通今     
瀏覽人次:7825 收藏人次:356792
學問淵博,通曉古今。《三國演義》第三二回:「丕八歲能屬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騎射,好擊劍。」《鏡花緣》第五回:「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也作「博古知今」、「通今博古」。
方寸已亂     
瀏覽人次:2677 收藏人次:457475
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
(3) 徐庶:字元直,三國蜀潁川人,生卒年不詳。少好任俠擊劍,中州兵起,乃客荊州,與諸葛亮相善。劉備屯兵新野,往見之,為備所重。後其母為曹操所獲,遂辭備歸操。及魏初,官至御史中丞。
(4) 曹公:曹操(西元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沛國譙人。有雄才,多權詐,能文學。起兵擊黃巾,討董卓,漸次剪削諸雄,自為丞相,拜大將軍,爵魏公,旋進爵魏王,加九錫。後卒於洛陽,子丕篡漢。追諡武帝,廟號太祖。
(5) 圖:謀取、謀求。
(6) 王霸之業:指登基為帝,統治天下。
(7) 方寸之地:指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