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效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功效、效率。如:「這次展覽會的效果不錯,各廠商均接獲不少訂單。」
效果不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獲得的結果不佳,效力或影響沒有彰顯出來。如:「因宣傳不當,致使慈善義賣會效果不彰,募款不足。」
外溢效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溢效果又稱為外溢利益(spill-over benefit),指接受教育後產生的效果,不僅由受教者個人所承受,也可以讓第二者或社會大眾獲得利益。教育的外溢效果獲利最多者是家庭及其子女,也就是父母親社經背景(Socio-Economic Status,簡稱SES)對子女的影響,這包括父母親的教育程度、所得收入及社會地位與聲望等對子女的影響。至於對社會大眾而言,如接受教育後成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家、科學家或企業家等,其對國家的治理、科學的發明,以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些效果均普及於社會大眾,無可計量。教育投資後所產生的外溢效果相當大,這也就是國家重視教育投資的因素之一。
新近效果recency_effec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言在序列教材當中,各項目出現的位置會影響記憶的表現,稱作序位效應。而"新近效果recency effect "為其中的一種。 定義根據前述序列位置效果(serial position effect)證實記憶二元論的說法:其一是開頭的幾個項目較易被回憶的初始效應,以此說明經過複誦所形成的長期記憶;另一則是在最後幾個項目較易被回憶的新近效果(recency effect),解...
  外部性是指經濟體系中的某一個體B,採取某特定行為時,對A之效用函數(當A是消費者時)或生產函數(當A是生產者時)中的實質變數產生影響,且B並不以為意其對A的福利水準產生影響時,此時「外部性」即產生了。通常這種福利的變化,並未透過市場價格的變動而反映,因此B之某特定經濟行為所造成的社會成本中,就有部分成本不必自己負擔,或有部分利益不能歸自己享受,這個部分我們稱之為外部性。個別而言,前者稱為外部不經濟或外部成本(external diseconomies or external cost),後者稱為外部經濟或外部效益(external economies or external benefit...
單純效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二因子實驗設計中,A因子在B因子的某一水準之效果(或是B因子在A因子的某一水準之效果)稱為單純效單。嚴格來說,此種效果應稱為單純主要效果(simple main effect),例如就a1而言,b1與b2之差異情形,或是就b1而言,a1與a2之差異情形都是單純效果。如果是主要效果(main effect),那就不管另一因子的存在,只看整體的a1與a2,或是整體的b1與b2之差異情形。
  成本效能分析是從許多替代方案中,抉擇最適計畫的方法之一,為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的一種變形,但不同於成本效益分析,在成本效能分析中效益或目標是外生設定的,其作法選出能以最小成本達成目標的計畫,因此較易執行,不過也因為這個原因,成本效能分析並無法回答任何一個計畫是否值得進行的問題。通常,當我們的目標是非金錢性(non-pecuniary),或計畫結果很難以貨幣來評價時,即可以此法進行分析。例如黑面琵鷺之保育,其效益很難以金錢衡量,我們便可利用成本效能分析法,在眾多方替代方案中,選出能以最小成本達成目標的計畫。
初位效果primacy_effec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言在序列教材當中,各項目出現的位置會影響記憶的表現,稱作序位效應。而"初位效果primacy effect"為其中的一種。 定義討論工作記憶的運作模式時,序列位置效果(serial position effect)是常被引用的研究典範。序列位置效果的研究,指的是有關記憶的實驗,在同時或序列呈現記憶刺激材料的情形下,讓受試者記憶一系列項目,然後自由回憶。其中各項目出現的位置...
學習效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人或機器經過學習過程後,所表現出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成果。
疏離效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名詞。指劇作家為了確保觀眾的情緒不被劇情發展所牽引,進而能夠理解戲劇演出中所傳達的政治或是哲學意涵,所設計的一種演出表現方式,這是德國劇作家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為他的史詩劇場所設計的技巧,例如劇作《勇氣媽媽》(Mother Courage, 1939)和《四川好女人》(The Good Woman of Setzuan, 1940)。他以中斷戲劇情節發展和降低緊張情緒等方式,打破觀眾們自以為正在觀看真實生活的幻覺,他的作品不允許觀眾保持美學距離,而是迫使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他所要傳遞的訊息上。史詩劇場中的演員為了增強疏離效果,必須採取評論者的態...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