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84.3755 ms
共 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育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預定的理想,決定教育發展的歸趨,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是評鑑教育效果的依據,使教育成為有意義、有方向的活動。 中國歷代的教育目的以培養治者和有德有用的大眾為目的。現在則見於政府所頒的教育宗旨,如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首次頒布教育宗旨,宣示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為教育目的。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明令公布中華民國教育宗旨為:「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此宗旨至今仍是我國教育的最高指導方針。 教育目的受哲學思想的影響,也隨社...
|
生活預備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預備的教育目的論是將教育的目的確立在完滿生活(Complete living)的預備上;係由英國學者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所提出。斯賓塞在〔什麼知識最有價值〕(What Knowledge is of the Most Worth?)一文中,提出了完滿生活的預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由於斯賓塞有生物學及社會學的豐富知識,使他清晰地了解到,個人生活的預備,有賴於教育的協助。斯賓塞以為完滿生活的實現,需要科學的知識,以幫助個人解決其自我生存的各種問題,如:個人處在現代社會,需要科學知識,以便適應職業活動所需;生育子女,不管是養育、教導,都需要科學知識...
|
教育目的之功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對自我的功能3 對社會的功能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定義教育目的乃是指導教育發展得方向或理想,教育實施及設施遵照這種方向或指標發展,便不致造成在人力、物力及時間上的浪費。似應具有以下功能,啟迪人類理性,充實精神生活,傳遞社會文化,配合社會需求,達成自我實現。(註1) 對自我的功能在理想主義的學者思維中,多以教育啟迪人類理性的歷程作為教育之主要功能,所以特別注重腦部思索的,過去柏拉圖曾把人類的靈魂分為幾種類型,理性、意志及情慾三者,這三者看似七情六慾的三者分類,然而實際上卻是另一種分法,理智所代表的是一種熱...
|
宗教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教的教育目的論,緣於宗教為人類追求信仰生活的一種活動,任何宗教或教派均會對其教義、信仰、論說或教會儀式,作一教導,令信徒有所知悉,有所奉行。其次,任何宗教或教派,多會就其宗教著作、戒律、行為模式,作教學或傳授,使信徒對該宗教有所認知、鼓舞或對信徒的道德、品行有所增益。世界各地宗教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發展情形不盡相同,因而宗教對各個社會的教育影響,亦各自有異。不過,從教育歷史發展的見地來論,宗教對教育的目的、課程、教學方法,甚至教育哲學等,都曾經發生過某種程度的影響。以西方基督教為例,教育活動受宗教影響,至深且鉅。基督教的教育目的,重在培育具有信、望、愛德性的基督徒。經由宗教教育的陶冶,使信...
|
內在的教育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在的教育目的目錄1 前言2 定義3 對於傳統目的之批評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實驗主義與進步主義的哲學著重在變化的理論,反對持久以及恆常的概念,認為這世界並非有所規律的,而是經常產生變化的,永恆的教育目的,是無法適應經常變化的教育環境以及教育型態的,同樣也無法適應那千變萬化的世代社會,因此這些學者所主張之目的,我們稱之為內在的教育目的。(註1) 定義有些哲學家認為,
|
教育目的的演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目的的演進目錄1 中國教育目的的演進1.1 虞夏商三代到西周1.2 東周至春秋戰國1.3 秦代到清末1.4 民國後2 西洋教育的演進2.1 文藝復興以前2.1.1 希臘教育2.1.2 羅馬時代2.2 中世紀2.3 結論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中國教育目的的演進 虞夏商三代到西周此時目的在於穩定階級制度,使社會安定,貴族擁有最大利益。 東周至春秋戰國此時有著布衣卿相之說,教...
|
個人發展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個人發展為教育的目的,泰半是自然主義教育學者的看法。他們所提出的教育理論,包括:兒童需要全面的發展,無論心智、身體、道德、社會經驗或情感等,不能有任何一方面的偏廢。每一個體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成人應該尊重兒童的個性,如此兒童才能得到適宜的發展。每個兒童都天賦地具備了可以發展的潛力,教育必須以此為基礎,盡量引出其自然的稟賦,而不要阻止其自然稟賦的發展。兒童是成長中的幼苗,需要教師細心的栽培與灌溉,因此教師對兒童施予愛是需要的。更為重要的是,對兒童各方面的需要加以了解。至於使兒童個體順利發展的可行辦法則為:兒童感官的應用乃是一切教學的基礎,捨棄對兒童感官的應用,則一切的教學都將無法進行。語文...
|
成人教育目的(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人教育目的在大陸地區是指成年人教育所要達到的總目標。一九八七年二月,國務院發布〔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指出:「成人教育要把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作為根本目的」,「主要是對已經走上各種生產和工作崗位的從業人員施行的教育,能夠直接有效地提高勞動者和工作人員的素質,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工作效率」。
此外,〔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中另指出不同層次和形式的成人教育,各有其不同的教育目的。 1.崗位培訓:對已走上工作崗位,需要轉換工作崗位或重新就業的人員,按照崗位規範的要求進行培訓,以提高本職工作能力為目的。 2.基礎... |
〔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目的論〕為英國新唯實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於一九一六年就任英國數學學會負責人的就職演說文。這篇演說後來輯入以「教育目的論」為書名的論文集,書中收集了懷德海從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八年期間的教育論文共十篇,其各篇名稱為:(1)教育目的;(2)教育的韻律;(3)自由與陶冶的韻律要求;(4)技術教育與科學及文學的關係;(5)古典語文在教育中的地位;(6)數學課程;(7)大學及其功能;(8)思想的組織;(9)一些科學觀念的剖析;(10)空間、時間及相對性。這本論文集主要是探討智育方面的問題。其中以〔教育目的〕及〔教育的韻律〕...
|
德性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性教育目的論盛行於古希臘的時期,並一直在西方的教育史上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古希臘詭辯學者的眼光中,德性是與行動結合在一起的;只有做出德性的行為,德性才能發展,德性不是理性或智慧運用下的結果。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則強調德性的獲致,不僅是要行其善,更要知其善後才能行其善,否則不知善,如何去行其善呢?因而他提出「知識即德性」(Knowledge is virtue)的說法。希臘時期人們是以智慧、節制、勇敢、堅忍為一位善良人所應該具備的美德;除此以外,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尚重視正義的德性。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