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0.64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獻通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元馬端臨撰,三百四十八卷。以通典為本而增廣之,所述典制,上承通典,下迄宋寧宗,共分二十四門,書中記宋朝制度最詳,宋史各志所備者,大抵皆載於此。簡稱為「通考」。
文獻通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獻通考〕是繼〔通典〕、〔通志〕之後,一部大規模記敘歷代典章制度的史書;由宋末元初馬端臨編撰。馬端臨(約1254~1323),字貴與,饒州樂平人;宋朝時曾漕試第一,其父官至右丞相,後受排擠去職,馬端臨亦隨之歸隱。宋亡後致力於〔文獻通考〕的編撰,約二十多年方告完成。元廷派人下江南訪有道之士,〔文獻通考〕遂有機會抄呈朝廷;朝廷救命官為雕板,馬端臨並攜原稿親自校勘,三年校畢,至治二年(1322)刊行。
  馬端臨在本書自序中陳述撰寫之目的有二:一是配補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二是續補杜佑的〔通典〕。馬端臨認為太史公作紀、傳、書、表,紀、傳以述埋亂興衰,八書以述典章經制,二者相輔相成,使...
文獻通考經籍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獻通考]348卷,元馬端臨(約1254-1333)撰。其中卷174-249,共76卷為[經籍考],可簡稱為[通考.經籍考]、[經籍考]或[馬考]。
  本書採輯錄體,彙集群書之類序、著錄數量、解題、序跋等。主要採用[崇文總目],此目係北宋申期祕書藏書目。而[郡齋讀書志]及[直齋書錄解題],係南宋初期及末期之私家藏目。大致包括兩宋公私收藏。又輔以宋代太祖至寧宗歷朝國史藝文志,以及群書序跋、史傳、文集、筆記等,共約160家。輯錄體上承[出三藏記集]、[史略]等,下啟[經義考]、[小學考]、[溫州經籍志]等。為編撰解題書目開一方便之門。
  [馬考]共計收書4,025種,...
文獻通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獻通考],凡348卷,元馬端臨撰。民國47年(1958)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本;67年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本。
  該書是繼[通典]之後,又一部專門記述我國歷代典制史實的政書,成書於元大德11年(1307),編撰歷時20餘載。作者有感於[通典]在考述歷代典制方面「綱領宏大,考訂該洽」,然「節目之間,未為明備;而去取之際,頗欠精審」。因此,在寫作[文獻通考]之際,其內容及體例固以[通典]為藍本,但其間亦頗有增補損益。分析而言,[文獻通考]著錄的時代,比[通典]長;參考的文獻,比[通典]豐富;敘述的內容,比[通典]廣泛,除敘及政治和經濟史實外,也涉及文化、藝術的發展。正如作者自序所...
[清朝續文獻通考經籍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10年(1921)吳興劉錦藻取清乾隆51年(1786)至宣統3年(1911)間之掌故,摭拾鈔纂,而成〔續皇朝(清)文獻通考〕一書。全書400卷,凡分30門136目。其中卷257至282,共26卷為〔經籍考〕。其部類並參倣元馬瑞臨〔經籍考〕及〔四庫全書總目〕,而略有改易,如集部於別集外,別立詩集類,總集之後,又有文史一類。劉氏於〔經籍考〕之前,曾撰文敘其體例曰:「臣謹案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告成,凡〔皇朝通考〕中所編〔經籍〕一門,大約〔四庫〕所已備。惟是乾嘉以後,名儒碩彥,接踵而起,於四部之學,各有著述,其義理淺陋,議論偏僻者,固不敢謬加蒐采,致乖體例。其宗旨純正,堪以繼續乾嘉學派者,...
文獻通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1)明王圻撰。二百五十四卷。載輯遼、金、元、明四朝文獻而成書。續馬端臨《文獻通考》而作,於其諸例外,增節義、書院、六書、諡法、道統、方外諸考,後人譏其雜糅。(2)清乾隆十二年敕撰,二百五十二卷。體裁仍依馬端臨《文獻通考》之舊,所記範圍略同王書,而內容較勝。
〔清朝文獻通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朝文獻通考〕原名〔欽定皇朝文獻通考〕,共三百卷,乃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欽命編撰,乾隆二十六年完成。本書體例仿〔文獻通考〕,分為二十四門;其中〔選舉考〕(卷四十七至六十二)與〔學校考〕(卷六十三至七十六)兩門與教育直接有關。
〔清續文獻通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續文獻通考〕原名為〔欽定續文獻通考〕,共二百五十卷;乃清稽璜、曹仁虎等人於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奉敕編纂,乾隆五十四年完成。全書內容,起於南宋寧宗,合宋、遼、金、元、明五朝之事;旨在上繼馬端臨〔文獻通考〕之遺緒,結構仍本〔文獻通考〕之例,僅略做變更,分為二十六門。其中〔選舉考〕(卷三十四至四十六)與〔學校考〕(卷四十七至五十)兩門與教育直接有關。
〔續文獻通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續文獻通考〕係接續宋末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的類書;首由明代王圻編撰,內容上接〔文獻通考〕所編輯的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止於明神宗萬曆初年,共二百五十四卷。清高宗時,以王圻所撰「體例揉雜,舛錯叢生」,而於乾隆十二年(1747),敕命四庫館臣另撰〔續文獻通考〕;是書仍起於南宋寧宗嘉定末年,下迄明崇禎末年,匯集宋、遼、金、元、明五朝的事蹟、議論。馬氏〔文獻通考〕原有二十四考,本書門類除從馬氏舊編〔郊社考〕、〔宗廟考〕分出〔郡祀考〕、〔郡廟考〕外,餘仍其舊貫,共有二十六考,二百五十卷。取材多據王圻〔續文獻通考〕而重新改編,於〔文獻通考〕所未詳者,亦有所補正,並從各代正史、說部、雜編,以及文集、史評...
[清朝文獻通考經籍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朝文獻通考經籍考〕28卷,清嵇璜奉敕撰。乾隆12年(1747)清高宗敕編〔皇朝文獻通考〕,初與〔續文獻通考〕共為一書,26年以其書專錄有清前朝舊事,乃命別自成書單行,後來並收入〔四庫全書〕政書類。
  全書凡300卷,25門。卷211至238,計28卷為〔經籍考〕,著錄清初至乾隆初年之著作。其體例亦大抵沿襲馬瑞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每書之下,附簡略解題,敘述作者里爵及本書大旨。圖書部次,也依四部分類。唯四部之首,各有總序,每類類名之後,則無小序。各部類亦較馬氏〔通考〕,略有不同,例如子部,馬氏〔通考〕凡分22門,而〔清朝文獻通考經籍考〕,則為18門;至於圖書的歸隸,亦有所斟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