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49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方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土產,各地所產的物品。《書經.旅獒》:「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昔武王克商,通道百蠻,使各以方物來貢。」
2.識別、描述。《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人神雜擾,不可方物。」《明史.卷二○九.馮恩列傳》:「若鋐,則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如:「正方」、「長方」。
方形的。如:「方糖」、「方桌」、「方塊酥」、「魔術方塊」、「天圓地方」。
整齊。如:「格局方正」、「字體方正」。
端正、正直。如:「方正不阿」、「品行方正」。
位置。如:「方向」、「地方」、「東方」、「四方」、「四面八方」。
一邊或一面。如:「方面」、「對方」、「雙方」。
某一區域的。如:「方志」、「方言」、「方音」。
辦法、法子。如:「方法」、「方略」、「方式」、「千方百計」、「教導有方」。
配藥的單子。如:「祕方」、「偏方」、「處方」、「藥方」。
剛、才。如:「方才」、「書到用時方恨少」。
當、正在。如:「方今」、「方興未艾」、「來日方長」。
數學上指一個數自乘若干次的積。如:「平方」、「立方」、「乘方」、「次方」。
量詞。用於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如:「三方圖章」、「一方手帕」、「硯臺一方」。
部首。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如:「萬物」、「事物」、「動物」、「物盡其用」、「物以稀為貴」。
內容。如:「言之有物」、「空無一物」。
訪求。如:「物色」。
典章制度之類的東西。如:「名物」、「文物」。
物理:A>事物之理。B>研究物體的性質、狀態、運動、變化等原理的學科。
反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由不正復歸於正。三國魏.鍾會〈檄蜀文〉:「我太祖武皇帝,神武聖哲,撥亂反正。」
2.一反與一正。如:「相反可以相成,反正如能互用,困難自然迎刃而解。」
3.無論如何。如:「反正要來,不如早點來。」
4.敵對的一方向我方投降。如:「他率領部分弟兄,向政府軍反正。」
地理大發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室發起的航海探險目的,是為了不再出昂貴的價錢向中國和印度等東方貿易的阿拉伯商人購買香料、絲綢和其他東方物品。綽號航海家的亨利王子,企圖找出一條可以直接穿過非洲南部和東方國家做貿易買賣的海上路線。她著急許多水手及學者,有系統地前往非洲海岸探勘。而這些海上探險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航海技術的改良,如建造一艘可以抵擋暴風暴雨的輕快帆船,和製作精細準確的航海地圖。西元15世紀上半期,葡萄牙發現了大西洋的亞述群島和加那利群島。之後便言者非洲海岸先後抵達塞內加爾和幾內亞,並在那裏建立貿易戰,然而前往印度的東方航線卻遲遲未尋獲。直到西元1...
重量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量的活動,此可利用天秤,選擇一個物體後擺放於左方,於右方緩慢地加上砝碼,直到兩方達到平衡,因此可知左方物體即為右方砝碼的總重量,透過此活動,可引導學生數出砝碼的數量,並且教導砝碼的單位為公克。舉例而言,當右方為四個5克砝與兩個2克砝碼所組成時,學生可先計算出總共為24公克,因此左方的物體即等於24公克。(註1) 使用秤完成上述活動後,可在引導學生使用秤來衡量每個物體的重量,所謂秤即在現實生活中常使用,將物體放上後,將因重量產生一個往下的力量,使得秤的指針指到對應的數字,即可方便獲得此物體的重量為何。因此在教導秤的使用時,...
朝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諸侯或屬國朝覲皇帝,貢獻方物。《晉書.卷三六.張華傳》:「歷世未附者二十餘國,並遣使朝獻。」
蔡珠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端是幽寂的自然萬象,一端是擾攘的社會景觀。九七年移居香港後,對嶺南發生莫大興趣,遂孜孜穿梭港粵的方物風土,游走於市井的俗民文化。 著作著有散文集《花叢腹語》、《南方絳雪》、《雲吞城市》等書,曾獲第二十屆吳魯芹散文獎。 文學觀點我只會寫最熟悉的、生活週遭的事,這些只是家庭主婦的報告書而已。」可是蔡珠兒的「美味關係」卻不只是主婦生活報告那麼簡單。她追本溯源到數千年前,寫食物的身世;她充滿挑戰精神,上山下海、周遊各國找美食。她對食物的熱情,連帶著讓她的文字也生猛青鮮、沁人脾胃。 評價嗜好美食可以有許多種層次的表現,初級班努...
服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衣服與飲食。《書經.旅獒》:「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
民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住家、住戶。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記》:「右榿:亦得所宜,民家蒔之,不三年,村可倍常。」《三國演義》第一六回:「時夏侯惇所領青州之兵,乘勢下鄉,劫掠民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