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施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尊侯,號琢公,清晉江人,生卒年不詳。初為明代鄭芝龍部將,降清後,平臺灣,滅鄭氏,封靖海侯,卒諡襄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行。如:「施行」、「實施」。
加上、用上。如:「施肥」、「施藥」。
給予。如:「施捨」、「施恩」、「樂善好施」、「施比受更有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琅琅:A>金屬或玉石相碰的聲音。B>清脆響亮的讀書聲。如:「琅琅上口」。
琳琅:美玉,可用來比喻珍美的東西。如:「琳琅滿目」。
琅璫:刑具。指拘繫犯人的鐵鎖、鐵鍊。如:「琅璫入獄」。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灣事件2 貳、經過3 參考資料 壹、背景 一、清政府的治台政策與態度1、消極態度:1683年,清廷由施琅領軍終結鄭氏王朝在台政權,並接受施琅恭陳的「台灣棄留疏」,將台灣收編為大清帝國版圖,但實際上仍視之如海上荒島,未曾積極規劃治理台灣,而是在防範台灣,統制台灣。2、對台政策:對在台的閩、粵漢人採取禁制政策,對原住民實施隔離、禁止與漢人往來的政策,視之為化外之民,長期以來並無對人民、土地行使管轄主權的觀念,當原住民涉及外交事務談判時,清廷屢屢應對失措...
鄭克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670~1707)字實弘,號晦堂,明福建南安人。為鄭成功之孫,鄭經次子。年幼即位,為馮錫範所控,政事大亂。清乃趁機於康熙二十二年,遣施琅討伐,鄭軍潰敗,奉表請降,明正朔至此正式斷絕。
澎湖天后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澎湖馬公市長安里。創建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或明朝初年,是年代最久遠的媽祖廟,原名娘媽宮。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派靖海將軍施琅攻打臺灣,擊敗鄭克塽軍隊於澎湖,傳說此役媽祖曾顯靈助戰,因而得勝,所以翌年將宋以來的媽祖天妃封號晉封為天后,廟名也改稱為「天后宮」。建築特色包含一面具有防風及避邪作用的照壁、屋頂為綠色琉璃瓦、柱子沒有雕上龍紋、大殿前的門扇雕工精美細緻。現屬臺閩地區一級古蹟。
馬公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市名。位於澎湖本島的西半部,是澎湖縣縣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澎湖群島上最大的商港和軍港。面積約三十三萬五千六百二十六平方公里,名勝古蹟很多,有臺灣創建最早的媽祖廟、萬軍井、施琅將軍廟及千人塚等。也稱為「馬宮澳」。
大天后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一級古蹟,位於臺南市。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府邸,建於明永曆十七年(西元1663)。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施琅舉兵侵臺,延平邵王國遂亡。施琅以其得順利渡海入臺乃係媽祖庇佑,遂奏請崇祀,因此乃就寧靖王府邸重修,祀媽祖於正殿,後稱天后宮。此廟所存清代匾額數冠全臺,其中有雍正、咸豐、光緒等皇帝墨寶,彌足珍貴,且廟中所存施琅平臺征事碑,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碑記。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