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板塊     
瀏覽人次:1126 收藏人次:283934
由岩石圈碎裂成塊,而形成許多板塊。根據地球科學的板塊構造說,地球是由許多厚約一百公里的板塊組合而成。這些板塊是漂浮不定的,如相互推擠時即會產生地震等現象。
板塊構造學說     
瀏覽人次:387 收藏人次:0
  探討地球演化歷史的地球科學理論。板塊學說認為地球表面係由相互運動的板塊組成,大陸地殼及海洋地殼則負載於板塊之上。板塊邊緣為線狀的地震帶及火山活動帶所界定,主要可分為三種型態:(1)擴散式,即中洋脊。海洋地殼由此向兩邊擴散,同時產生新的海洋地殼。(2)聚合式,若大陸板塊彼此互相碰撞擠壓,即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若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彼此接近,較重的海洋板塊隱沒於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和島弧。(3)剪力式,即轉移斷層帶,發生於板塊相對運動方向與板塊邊緣平行的情況下。另外三個板塊的交會點稱為三合點。板塊構造學說成功的解釋了地球上地震及火山活動的分佈情形,以及地球形貌如海盆、海溝、和中洋脊等特徵...
板塊運動(學)     
瀏覽人次:189 收藏人次:0
  一種大地構造之學說,主張地球岩石圈(包括地殼及地函上部)實由許多片剛性板塊(plates)所構成,而這些板塊,在海洋之中開裂新生,並移向大陸與較古老之大陸板塊相碰撞,通常海洋板塊插入並傾沒於大陸板塊之下,大陸因而發生造山運動、陸火山活動、隆起、…等現象。這種學說,因為最能解釋最多的大地構造與地質現象,因而被地球科學界與地質學界所普遍接受。
  板塊運動學,在1960年代發展最快,至1970年已經穩固地成為一門已被證實、肯定之地球科學中最重要的學說。
  板塊運動(學),雖然是由現代的科學家所建立,但是1912年德國學者魏吉納(Wegener)所創之「大陸漂移說」被後來學...
板塊構造     
瀏覽人次:148 收藏人次:0
地殼是由數個大小不等、彼此間會水平移動的地殼板塊所構成,而浮在地函上,因受海底擴張推力,於是互相作用、推擠。
板塊運動     
瀏覽人次:133 收藏人次:0
地球外部岩石圈由若干板塊構成,各板塊浮在較流圈之上,因受海底擴張推力的影響互相移動且產生作用。
大陸板塊     
瀏覽人次:132 收藏人次:0
板塊構造學說中,指佔據大陸板塊地區板塊
    
瀏覽人次:15141 收藏人次:2907155
成團的泥土。如:「土塊」、「泥塊」。
結聚成塊的物體。如:「冰塊」、「糖塊」、「石塊」。
量詞:A>計算塊狀或片狀東西的單位。如:「一塊地」、「三塊糖」。B>計算錢幣的單位。相當於「元」。如:「十塊錢」。
一塊兒:一起、一同。如:「大家一塊兒來!」
    
瀏覽人次:10176 收藏人次:2973221
片狀的木料。如:「木板」。
片狀的器物。如:「地板」、「墊板」、「黑板」、「天花板」。
音樂的節拍。如:「板眼」、「慢板」、「快板」、「行板」。
不靈活或固執不知變通的。如:「呆板」、「古板」。
繃緊。如:「板著臉」、「板起面孔」。
木桶原理     
瀏覽人次:8313 收藏人次:158600
的。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準。  若僅僅作為一個形象化的比喻,“木桶定律”可謂是極為巧妙和別緻的。但隨著它被應用得越來越頻繁,應用場合及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已基本由一個單純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這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木桶”不僅可象徵一個企...
秋千     
瀏覽人次:8169 收藏人次:7322127
以兩條等長的繩索或鐵鍊,分別橫拴板塊的兩端所製成的遊戲器材。可前後擺盪。宋.歐陽修〈漁家傲.紅粉牆頭花幾樹〉詞:「天欲暮,流鶯飛到秋千處。」也作「鞦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