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校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校對書籍,以正誤謬。漢.劉向〈管子書錄〉:「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言: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也作「校勘」。
校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校讎或曰讎校,其名起於西漢劉向,〔太平御覽〕卷618引〔別錄〕云:「讎校者,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曰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其原意為審訂文字的異同本甚明晰,唯因劉氏向歆父子整理西漢內府藏書,自校訂文字異同始,到撰寫敘錄,編成分類目錄〔七略〕,這整個過程,後人以校讎一辭來統括之。而研究這一門的學科,稱之為校讎學。宋鄭樵著〔通志〕200卷,內有〔校讎略〕1卷,發揮校讎的學理,以訪求遺籍、校正文字、詳類例、明編次等工作,為校讎的主要任務。清章學誠著〔校讎通義〕3卷,更是推闡向歆的校讎之學,淵源流別,最為推見古人大體,認為校訂字句,其小焉者也。近人范希曾為校讎學下一定義...
校讎通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校讎通義〕4卷,清章學誠撰。章氏所撰有關校讎學理論之發揮,原名〔續通志校讎略〕3篇,編入〔文史通義〕中。乾隆44年(1779)予以校改增訂,始別行,名〔校讎通義〕,凡4卷。46年3月章氏自京師赴河南,道遇劫匪,所攜文稿及行囊均被搶掠一空,此書首三卷,尚幸友人錄有副本獲存,第四卷竟亡。道光12年(1832),次子章華紱將此三卷與〔文史通義〕刻於大梁,為此書之第一次付刊,其後〔粵雅堂叢書〕、〔寶墨齋叢書〕、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均據此三卷本予以刊印。
  民國初年吳興劉承幹輯刻章氏遺書,將三卷本名曰〔校讎通義內篇〕,另據嘉慶間王宗炎編定本所刊文21篇,編為外篇,以符原書四卷之數。按此...
[通志.校讎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志〕為中國紀傳體史書,計200卷,南宋鄭樵撰。其中略52卷,分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等20略,中以藝文、校讎2略為中國古典文獻學、目錄學理論著作。〔通志.總序〕云:「冊府之藏,不患無書,校讎之司,未聞其法。卻三館無素餐之人、四庫無蠹魚之簡,千章萬卷,日見流通,故作〔校讎略〕」。分21論,計69篇,闡明了我國古典目錄學的基本理論,認為通過科學的分類,能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有云:「類例既分,學術自明,以其先後本末具在。觀圖譜者,可以知圖譜之所始;觀名數者,可以知名數之相承。識緯之學,盛於東都;音韻之書,傳於江左;傳注起於漢魏;義疏成於惰唐。睹其書,可以知其書之源流,或舊無其書而有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應答、對答。《詩經.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新唐書.卷八五.王世充傳》:「而世充素詭妄,不能讎其語,士大夫遂貳。」
2.相等、相類。漢.揚雄《法言.重黎》:「夫欲讎偽者必假真,禹乎盧乎終始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卒不得遂其謀,皆讎有功。」
3.適當、恰當。《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
4.應驗。《史記.卷二八.封禪書》:「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
5.校對、校勘。《文選.左思.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覿。」《新唐書.卷九八.王珪傳》:「召入祕書內省,讎定群書。」
6.償付。《資治通鑑.卷五四.漢紀四十六.桓帝延熹五年》:「云臣私報諸羌,讎以錢貨。」
1.仇怨。通「仇」。如:「世讎」、「私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
2.姓。如漢代有讎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學、教學的場所。如:「學校」、「補校」、「夜校」。
現行軍官的階級之一。分上校、中校、少校三級。
文書的複查核正。如:「校對」、「校正」、「校訂」。
較量、計較。如:「校量」。
魚目混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聞,於書無所不讀,聚書至萬餘卷,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注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解釋字句意義的文字。三國吳.陸績〈述玄〉:「後數年專精讀之,半歲閒粗覺其意,於是草創注解。」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一:「靈素被旨修道書,改正諸家醮儀,校讎丹經、靈篇,刪修注解。」
校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集合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審定文字上的謬誤與同異。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著之宦,不獨以校勘之用取之。」也作「校讎」。
辭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雕龍詮賦》謂賦“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堪稱代表。三、《詩》《騷》“諸子”說,此論以清人章學誠《校讎通義漢志詩賦第十五》“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國諸子”、《文史通義詩教下》謂漢賦乃“縱橫之派別,而兼諸子之餘風”之說法最明豁。四、“隱語”說,如朱光潛謂“賦即源於隱”。前述諸端,各執一源,雖內涵辭賦發生之“多無”機制,但偏於靜態思維之絕對化理解,將視點置放於先秦詩史之動態發展,方能綜會諸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