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54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民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人民。如:「美術館提供本地的民眾免費參觀。」《書經.畢命》:「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釐東郊」漢.孔安國.傳:「用成周之民眾,命畢公使安理治正成周東郊,令得所。」
民眾高等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眾高等學校是一種獨立、非營利、自我管理的成人教育組織。其性質介於中等與高等教育之間。此種學校於一八四四年首先在丹麥成立,作為一種社區教育的管道。民眾高等學校受到丹麥教育家葛倫特維希(N.F.S. Grundtvig)的思想影響甚深,他被譽為「民眾高等學校之父」。葛倫特維希認為個體能對自我作精神或心靈上的啟發,因而非常強調發展人性。他對傳統中等學校的機械學習方式相當不滿,而想創造不以教導教科書為主要內容的住宿式高級中學,希望透過討論、會談等觀念的溝通來代替講述,強調放發而非傳授,反對考試。在他的思想影響之下,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即由柯爾德(Christen Kold)於一八四四年根據葛倫特維...
失學民眾補習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學民眾補習教育係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在臺灣地區所實施的一種失學民眾的識字教育活動。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臺以後,鑑於當時不認漢字、不會說國語之民眾高達百分之八十,基於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乃決定進行大規模的識字教育運動。由臺灣省教育廳擬定實施計畫,以十三歲到四十五歲的失學民眾為對象。其做法就是在臺灣各地區普遍開設失學民眾補習班,簡稱民教班。
  失學民眾補習教育分為初、高兩級。初級班修業四至六個月,高級班修業六個月至一年。但均得依地區環境的特殊性,選擇重要課程教學並縮短修業年限。民教班並無統一而固定的課程與教材,各班得依實際需要自行決定課程與編寫教材。民國四十年(1951)以後,改用臺灣...
民眾大學(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民眾大學(Volkshochschule)是由縣市地方政府直接或間接辦理的成人教育機構。是成人繼續教育的中心,並不以一定族群或一定利益範圍為對象,而是以廣泛的學習內容為教材,採取各種不同教法,以學員為中心的教育場所。
  德國民眾大學是模倣丹麥人葛倫特維希(N.F.S. Grundtvig)所創辦家庭式民眾高等高校而設立的。一九四七年西德只有三十所民眾大學。一九五三年德國民眾大學協會(Deutscher Volkshochschulverband)成立於波昂。到一九九二年東、西德共有一千零五十一所民眾大學,此外還有三千九百三十九個分支部。在經費方面除了柏林、漢堡和施荷(Sch...
民眾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未受正規教育或缺乏現代知能的人所實施的教育。也稱為「平民教育」。
民眾課本(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眾課本是一九四七年前後,在中共東北革命根據地對成人進行教育的一種課本。課本共十一篇,篇目是:(1)世界是誰創造的?(2)誰是人類的寄生蟲?(3)誰應當做世界的主人?(4)為什麼少數的寄生蟲能夠壓迫廣大的勞動者?(5)政權。(6)軍隊。(7)迷信。(8)改朝換代。(9)團結就是力量。(10)共產黨是革命的火車頭。(11)毛主席是中國革命的舵手。
民眾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眾為本身利益而組織推行的運動。
民眾教育館規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眾教育館規程〕係教育部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四月頒布,計三十一條;明定民眾教育館應遵照〔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與社會教育目標,實施各種社會教育事業,並輔導各讓地社會教育之發展。各省應畫分若干民眾教育輔導區,每區設立省立民眾教育館一所,各縣設縣立民眾教育館一所。民眾教育館之設立、變更、停辦,凡省市設立者,由省市政府諮請教育部核准備案;凡縣市設立者,由縣市政府呈教育廳核准轉呈教育部備案。省市立民眾教育館設總務、教導、生計、藝術、研究輔導五部,附設鄉村實驗區,為各縣之示範;縣市立民眾教育館設總務、教導、生計、藝術四組,附設圖書室及運動場。民眾教育館應輔導或協助各該區內社會教育機關...
民眾教育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眾教育館為國民政府成立後的新興教育事業之一,其前身為通俗教育館;設立最早者為民國四年(1915)成立之江蘇省立南京通俗教育館。當時全國各地普設有通俗教育會,辦理編審小說、劇本、戲曲、教育書籍、講演稿等工作;經常發刊時事資料宣導社會大眾,並附設講演所等社教設施。
  國民政府成立之後,教育部有鑑於民眾教育之重要,積極策進民眾教育館之設立,至民國十七年(1928),全國民眾教育館計有一八五所。二十一年二月,教育部發布〔民眾教育館暫行規程〕,至是,全國民眾教育館乃有畫一之組織標準。迄民國二十五年,全國各省市所誤民眾教育館達一六一二所。當時所辦理之社教工作多趨重於鄉村建設運動,如各種農...
民眾教育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眾教育學派係民初鄉村教育派的一支。先是民國十八年(1929)一月,江蘇勞農學院和民眾教育學院相繼成立,次年,兩院合併為江蘇省立教育學院;該院任務一方面是訓練學生,一方面是進行研究實驗。有關該院的研究實驗工作,主要側重鄉村;先後設立了黃巷、北夏、惠北三實驗區,以普及民眾教育為中心,期以教育力量推動鄉村建設、組織民眾,故可視為推行鄉村教育中的民眾教育學派。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的鄉村教育工作,目的在促進鄉村建設,以充實人民生活;工作重點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以培訓鄉村民眾教育和農事教育人才為主。其組織係在該院指導之下,普設實驗民眾學校;至於各實驗區,則各設總部,下分總務、政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