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氣血     
瀏覽人次:297 收藏人次:0
中醫指人體內的氣和血。《抱朴子.內篇.勤求》:「夫人生,先受精神於天地,後稟氣血於父母。」《紅樓夢》第六七回:「況且姑娘這病,原是憂慮過度,傷了氣血。」
氣血方剛     
瀏覽人次:365 收藏人次:0
形容年輕人精力旺盛,情緒易於衝動。參見「血氣方剛」條。《孤本元明雜劇.伊尹耕莘.頭折》:「莫張皇,等的他那氣血方剛,那其間著志求賢將師道訪,習練的才高智廣,文強武壯。」
    
瀏覽人次:23049 收藏人次:1632727
血液:動物體內的紅色體液。由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漿所組成。
表同一祖先的。如:「血統」、「血親」、「血緣」。
勞力、精神。如:「心血」、「血汗」、「血本無歸」。
剛強、強烈。如:「血性」、「血氣方剛」。
紅色。如:「血紅」、「血色」。
血盆大口:形容嘴大。如:「她那血盆大口,看了真嚇人!」
血口噴人:以惡言或不實的言語害人、侮辱人。如:「你說話要有根據,不要血口噴人!」
    
瀏覽人次:14681 收藏人次:8568459
物體除固態、液態外的形態。無固定的形狀、體積而能自由流動。如:「空氣」、「氣體」、「水蒸氣」。
人或動物的呼吸。如:「氣息」、「屏氣凝神」、「上氣不接下氣」。
自然界陰晴、冷暖的現象。如:「天氣」、「秋高氣爽」。
發怒。如:「生氣」、「氣憤」、「氣惱」。
存在人體血脈中使各器官發揮機能的原動力。如:「血氣」、「元氣」。
人的情緒或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如:「脾氣」、「朝氣」、「勇氣」、「氣色」、「垂頭喪氣」。
人的才華或行為風度。如:「才氣」、「驕氣」、「氣質」、「氣勢凌人」。
味道。如:「氣味」、「香氣」、「臭氣沖天」。
人的運勢。如:「氣運」、「氣數」、「晦氣」。
麻木不仁     
瀏覽人次:14342 收藏人次:1310584
《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並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在《黃帝內經素問》的〈痺論〉中記載痹症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意思是說:「痺症」,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溼等外邪侵襲後,氣血運行失常,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等處疼痛、痠楚、麻木等的一種疾患。一般分成風寒濕痺和熱痺。風痺常導致關節疼痛;濕痺不只關節疼痛,嚴重的還會麻木失去知覺;熱痺會導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種失去知覺的病狀,後來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血氣方剛     
瀏覽人次:9049 收藏人次:317783
語出《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形容年輕人精力旺盛,易於衝動。《三國演義》第六二回:「吾聞泠苞、鄧賢乃蜀中名將,血氣方剛。恐老將軍近他不得,豈不誤了主公大事?」也作「氣血方剛」、「血氣方壯」、「血氣方盛」。
稟賦     
瀏覽人次:6319 收藏人次:793585
人天生的性格和資質體魄。宋.陳慥〈戲作〉詩:「書生稟賦紙樣薄,平日扶衰惟粥藥。」《紅樓夢》第五五回:「誰知鳳姐稟賦氣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養,平生爭強鬥智,心力更虧,故雖係小月,竟著實虧虛下來。」也作「秉賦」。
違和     
瀏覽人次:5288 收藏人次:462249
身體氣血失調而生病。多用為稱人生病的客套詞。《南史.卷七三.孝義傳上.劉渢傳》:「公去歲違和,今欲發動。」《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令親外太媽陸氏,身體違和,特地叫我寄信。」
心虛     
瀏覽人次:4988 收藏人次:118625
3.中醫泛指心臟的氣血不足,容易心悸、短氣、健忘、胸悶、盜汗等。亦稱某些心律不整、神經衰弱的症狀為「心虛」。
    
瀏覽人次:4654 收藏人次:579560
2.中醫稱腹胸間氣血阻塞不順暢的症狀。《南齊書.卷五三.良政傳.虞愿傳》:「食逐夷積多,胸腹痞脹,氣將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