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666.02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水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職官名。以水為官名的官員。《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2.海軍、水軍。如清代有外海水師、長江水師等。明.陳子龍〈募練水師疏〉:「題為臣鄉募練水師,共資守禦,以示鼓舞事。」
3.水手、船夫。唐.柳宗元〈晉問〉:「巨舟軒昂,仡仡迴環,水師更呼,聲裂商顏。」宋.蘇軾〈百步洪〉詩二首之一:「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
天津水師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緒六年(1880),直隸總督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大事整頓,添購船艦,深感自福建船政學堂借材終非正辦,遂奏請於天津機器製造局內覓地設立水師學堂,以厚值北洋海軍根基;學堂總辦則仍向福建借調,以原福建船政提調吳仲翔接任(原來為前船政大臣吳贊誠,旋因病去職),總教習則為嚴復。次年夏,學堂落成,隨即招生肄業。
  學堂所招學生限於本籍或外省寄籍良家子弟,年齡須在十四歲以上,十七歲以下。學堂初僅有駕駛學堂,光緒八年將原天津水雷電報學堂改組為管輪學堂合併之,兩學堂學額均各以一百二十名為限。初選入堂依讀經、文理程度分為三班,隨考核遞升酌獎。學生在堂期間,中途不得無故自行離退,亦不准應童子試,以...
北洋水師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末一所新式海軍官校。光緒六年(西元1881)由李鴻章於天津創辦,民國名人黎元洪、張伯苓均為該校畢業生。
水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泥水匠、泥水工。專門修造建築物的工匠。
清末水師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堅船利砲乘海而來,海防問題日益嚴重,而清廷水師積習已深,武備不修,孱弱不堪,更見危機。英法聯軍攻陷京津,焚掠圓明園,促使清廷自強圖存,及至經歷同治十三年(1874)日軍犯臺及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戰爭兩事件,遂使海防論達於高潮,海防重大建設次第施行,其中水師學堂的創設,關係建軍備戰至鉅,即在此時期付諸實現。
  清季近代海軍的肇建,可溯自同治五年(1866)之詔從閩浙總督左宗棠議,於福州設立船政局為始。當時鑒於人才為建設之本,故除設局造船外,更講求盡悉洋人製造、駕駛之法,因而擬設學堂甄選資性聰穎粗通文字幼童入局肄業;續任船政大臣沈葆楨更提出「船政根本在於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導、傳授學問或技藝的人。如:「老師」、「教師」、「師徒」。
學習、效法。如:「師法」、「師事」、「師古」。
榜樣、表率。如:「萬世師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稱有專門技藝的人。如:「醫師」、「律師」、「理髮師」、「鋼琴師」。
對道士或僧尼的尊稱。如:「法師」、「禪師」。
軍隊的編制單位。或泛指軍隊。如:「師團」、「誓師北伐」、「班師回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色、無味的液體。如:「冰水」、「熱水」、「水火無情」。
江、海、河流、湖泊的總稱。如:「漢水」、「洛水」、「水運」、「水路」。
汁、液。如:「墨水」、「藥水」、「橘子水」、「檸檬水」。
風馳電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八回:「當時我坐了一輛東洋車,往水師營去。這裡天津的車夫,跑的如飛一般,風馳電掣,人坐在上面,倒反有點害怕。」
心曠神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岳陽樓在岳陽市西門城頭,與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相傳此樓為三國吳將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樓。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今岳陽市),次年,張說便在魯肅的閱兵樓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樓閣,並正式定名為岳陽樓。宋仁宗慶曆四年,滕子京擔任了岳州知州,他用一年多的時間,把地方治理好,使政務順利,百姓和樂,一切廢弛了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滕子京把政事辦好後,就開始重修遊玩的地方。他改建岳陽樓,該樓高三層,向下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洞庭湖。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他倆是同榜進士,滕子京邀范仲淹寫篇文章記事,范仲淹於是寫了〈岳陽樓記〉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
巧奪天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巧奪天工」原作「巧奪造化」。「奪」,超越。指雖是人工所製造,但是精巧勝過天然。郭璞,字景純,東晉著名的文學家、訓詁學家、堪輿學鼻祖。漢末佛道並起,生死問題逐漸受到重視,郭璞的《葬書》,就是在這個環境下孕育而出。《葬書》內容是談論葬事的宜忌,在〈外篇〉提到,風水師在選擇安葬地點時,如果眼光好,加上工具測量的才能,就能避開不好的地方,讓墓地趨於完美。選擇墓地的方法,是非常微妙的,要能通陰陽之理,觸類旁通。一個心目靈巧,功力高深的風水師,更能使一塊好的墓地「巧奪造化」,勝過天然。「造化之工」即為「天工」,所以後來「巧奪天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技藝巧妙。元朝趙孟頫〈贈放煙火者〉詩,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