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28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動物名。鳥綱海燕科。嘴尖端鉤曲,其上隆起的管狀鼻孔可調節體內的鹽分。羽色蒼灰,腳有蹼,能游泳。用唾液塗巢,使巢固定在懸崖、絕壁間。產於熱帶。
海燕雙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花冠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花冠海燕Asterina coronata,屬於海燕科Asterinidae,大多出現在水深數十公分以內的潮間帶礁石下,是臺灣北部海岸礁石區潮間帶最常見的小型海星,身體呈五角星形,腕足較短,腕長約1~2公分左右,通常為5隻腕足。身體表面有許多半月形及棘狀的骨板,體色變異極大,在黃綠色或灰綠色的底色上會有許多紅色斑點出現;偶可發現整個反口面全為紅色的個體;反口面的篩板十分明顯。

擬淺盤步小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擬淺盤步海燕Patiriella pseudoexigua,屬於海燕科Asterinidae,常見於熱帶地區的珊瑚礁區潮間帶,高潮線附近的潮池中。腕足為銹黃綠色,長度約1~1.5公分,以5隻腕足的個體較為常見,偶見4~6腕足者。本種體型小,身體扁平柔軟,體色為斑駁的黃綠色,與棲息的岩石顏色極為接近,具有保護色的作用。此種海星主要以底藻、細菌和有機碎屑為食,在高潮線附近的潮池中,常可發現牠們躲在石塊下,將墨綠色的胃外翻,蓋在底藻上進食。臺灣的擬淺盤步海燕其生殖季在每年十月至十一月。 東非以東到南太平洋諸島的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臺灣目前僅見於墾丁附近海域潮間帶。
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燕鷗當中體型最大者。喙粗大紅色,尖端黑色,初級飛羽底面黑色,尾羽略分叉。眼睛棕黑色,腳黑色。繁殖羽額、頭頂和頭後黑色,背灰色,初級飛羽末端深灰色,尾羽灰白色,身體腹面白色。非繁殖羽頭頂白色有黑色細紋,背部羽色較淺。外形與鳳頭燕鷗有些相似,但後者的喙黃色,冬季頭白色。亞成鳥灰色有棕色縱斑,尤其以肩羽和靠身體的次級飛羽更為明顯,頭頂大致白色,初級飛羽內側白色,外側深灰色,尾羽白色,尖端黑色。喙橘紅色、尖端黑色。
黑叉尾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ceanodroma monorhis
體長20公分,翼展45公分。雌雄相似,全身灰褐色,飛羽黑褐色,尾羽分叉,羽色無季節性變化。
繁殖於太平洋的西北岸,包括日本、韓國以及中國沿海。非繁殖期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紅海。繁殖期結束後,可能通過麻六甲海峽遷徙到印度洋,最遠可達紅海一帶,但是仍有部分族群留在太平洋西部。
繁殖於沿海地帶以及海島沿岸地區,常常漂浮於海面。以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以及浮游生物為食。常常群扶植於海島的草坡上,每窩產卵一枚。每年6~7月產卵,幼鳥離巢的時間仍屬未知。
T0000000651--鳥綱(Class Aves)
T0000000669--形目(Order Procellariiformes)
T0000000672--海燕科(Family Hydrobatidae)
白腰叉尾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ceanodroma leucorhoa
體長約19~22公分。翼展47公分。全身羽色大致為褐色,頭部有黑褐色斑紋。飛羽黑褐色,覆羽淡楬色。腰白色,胸腹部灰褐色,尾有深叉如燕子。
共5亞種,繁殖地包括日本東北部到阿拉斯加,南到墨西哥。非繁殖期時,分布可廣達太平洋中部以及大西洋南部。
出現於大洋以及海岸地帶。常在海面上飛翔,不斷起飛、降落。以小魚及烏賊等軟體動物、甲殼類為食,有時亦會追隨鯨魚或是海獅撿食其排泄物。非繁殖期時通常單獨活動,但是繁殖時會成大群,挖洞築巢於石頭下方,用腳及喙挖洞,深度可達1.8公尺。築巢區的族群密度很高,常常可見到空中相撞的情形。夜晚回到巢洞中,有研究顯示,成鳥是靠著氣味在擁擠的築巢區中找到自己的巢洞。每年5月會到繁殖地,5~6月產卵。親鳥9月離開幼鳥。
T0000000651--鳥綱(Class Aves)
T0000000669--形目(Order Procellariiformes)
T0000000672--海燕科(Family Hydrobatidae)
紊亂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紊亂海燕Asterina anomala 屬於海燕科Asterinidae,是一種非常小型的海燕,大多為6~7腕,輻長值(R)很少超過5 mm。身體中央凸起,腕末端具有一個上面覆有細短棘的端板。肛門位於身體中央,被大約10個短小棘包圍。背板呈覆瓦狀排列,約排成10縱列,由體盤中央到腕末端約有10~12個背板,每個背板上有4~12個細小棘,棘的末端有短分叉。口很大,在乾標本可由口直接看到胃內的大空腔,甚至背板。生活時,體盤中央和背部的輻區常有許多紫黑色不規則的班塊,特別是在腕的基部,但有時體盤中心無斑塊。多半會行無性生殖,所採到的個體幾乎全是分裂生殖的產物,貼在石灰質的礁石下方,...
刺腕蠍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刺腕蠍海燕Nepanthia belcheri又名貝氏尼斑海燕或裂殖小海燕,屬於海燕科Asterinidae,為一種小型海星,6~7隻腕,其中數隻腕較大,顯示可行無性生殖。腕指狀,腕的橫切面略呈圓形,腕末端的端板很明顯。背板新月型,呈覆瓦狀排列,上面覆蓋細棘。3 個標本的輻長(R)與間輻長(r)的比值分別為 18/4 mm,13/4 mm,15/3.5 mm。皮鰓單個出現,孔大,僅存在於背面,腹面無皮鰓。篩板 1 到多個,通常兩腕之間就夾有一個篩板,少數個體無篩板。口板兩片,狹小,每片上面約有10個小棘。口棘12~16個,圍著口板排成一列。腹板呈縱向及橫向規則排列,上面覆有許多...
黃蹼洋海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ceanites oceanicus
體長15~19公分,翼展38~42公分。虹膜楬色,喙黑色,腿黑色,有黃色或是黃綠色的蹼。尾羽無分叉,全身羽毛大致為黑色,翼上覆羽顏色較淡,有白腰。
共2亞種,本種可以說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海鳥,分布範圍包括各大洋,但是在北太平洋較不普遍。
偏好成大群覓食,常常跟在船後,在海面上輕盈的飛著。這種體型小的海鳥以海水表面的甲殼類為主食,當覓食的時候,牠們習慣讓腳下垂接觸到水面,用喙將食物啄起。築巢於挖掘的地洞中,每次產卵1枚,卵的重量有成鳥體重的四分之一,幼鳥體重最高可達成鳥的兩倍,離巢時,幼鳥的體重約為成鳥的1.5倍。
T0000000651--鳥綱(Class Aves)
T0000000669--形目(Order Procellariiformes)
T0000000672--海燕科(Family Hydrobat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