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65.1836 ms
共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灰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介於黑色與白色之間,明度較大的灰色。如:「天空一片灰白。」
|
灰白陸寄居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台灣最為常見的陸寄居蟹。此種類的主要辨別特徵在於左邊的大螯表面有一明顯的縱脊,靠近內側處有一撮短毛,且大螯表面也具有小瘤突所形成明顯的發聲器,雄性個體在第五節步足靠近身體的基節處有一雄性管的構造。體色豐富多變,有乳白色、藍紫色、灰藍至深藍色,以及磚紅色等,是三種臺灣產陸寄居蟹屬中體色最多樣的種類。
|
急性脊髓灰白質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名。一種由濾過性病毒所引發的急性傳染病。病毒經由飲食傳播,隨著血液或淋巴液循環全身。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嘔吐;後期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會破壞脊椎前角的神經,致使肌肉麻痺或萎縮,造成病患行動不便,患者多為一歲到六歲的兒童,成人亦會染患。也稱為「小兒麻痺症」。
|
脊髓灰白質炎病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體脊髓灰白質炎病毒,此病毒引起人類之脊髓灰白質炎,感染途徑為消化道,但病毒也可進入血液及神經系統,有時也引起肢體麻痺,少數引起腦炎,多數引起不明顯感染,於血清學上分為第1型、第2型、及第3型,而第1型大多數引起麻痺性脊髓灰白質炎,又稱小兒麻痺症,且流行最廣。
|
脊髓灰白質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稱小兒痲痺症。脊髓灰白質病毒(Poliovirus hominis)引起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於感染前或感染期間,病毒可自咽部及糞便中分離出。病毒傳染後,經l~2週潛伏期而顯示症狀,亦有潛伏期長達35天。症狀為發熱、全身不適、頭痛、噁心、嘔吐及昏睡。嚴重者出現肢體麻痺。本病較常發生於小孩,但成人偶而亦會罹病。
|
灰白葵珊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體珊瑚,珊瑚體呈圓錐柱狀,表面光滑,白色至褐灰色,根部(pedicel)筆直或末端處向一側彎曲,底部附著於堅硬基質,若基質為變異同孔葵珊瑚
(Solenosmilia variabilis),則珊瑚體形態多變。珊瑚孔開口大,接近圓形,邊緣明顯鋸齒狀,最大直徑約25.1 mm,高30.9 mm,根部直徑6.3 mm。珊瑚體外鞘(theca)粗厚,類似陶瓷器材質。珊瑚體具有4組隔片(S1~S4),共計48片(S1=6,S2=6,S3=12,S4=24),呈六放排列,隔片長度為S1=S2>S3≧S4。S1和S2非常突出(3.2 mm),長度大約珊瑚孔至中柱的3/5;S3和S4較不突出,大小類似,略...
|
灰白內生珊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型珊瑚,珊瑚體側扁,外觀呈似三角形,底部圓鈍,二側通常具有宽約3毫米的翼狀突起(crest);珊瑚體側緣夾角(edge angle)約25-30º,側面夾角(face angle)約15-25 º;大型珊瑚個體(GCD>8毫米)常可見出芽生殖產生的小個體,著生於珊瑚體基部或珊瑚孔二側邊緣;珊瑚體表面粗糙,佈滿細小孔洞;珊瑚孔呈紡綞形,最大珊瑚孔直徑約為19.9毫米,珊瑚孔長寛比(GCD:LCD)約1.1-1.2;珊瑚體具有5組隔片(S1-S5),隔片數量約48-90片(最大珊瑚孔直徑>10毫米的大型珊瑚個體才具有第5組隔片),呈六放排列,上緣著生許多尖刺狀突起,S1-S2獨立筆直生長,末端...
|
灰白蠶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角斑褐蠶蛾 Trilocha varians 本種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地區,平地常見。台灣地區主要發生期在秋季,局部地區族群數量龐大。幼蟲寄主植物為榕。
|
灰白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略延長而呈橢圓形。吻尖。眼大,下緣不及吻端至尾叉中央部位的平行線。口端位;兩頜具犬齒及絨毛狀齒,下頜犬齒向外;上頜骨上緣平滑。頰部具鱗4列;胸鰭基部內側不具鱗;側線鱗數46-48;側線上鱗列數5.5。背鰭單一,不具深刻,具硬棘X,軟條10;臀鰭硬棘III,軟條10;胸鰭軟條14;尾鰭分叉,兩葉先端尖。體一致為銀白色至灰色,體背有時呈淡褐色;體側散在5-8橫向黑色斑駁。各鰭透明至淡黃褐色,有時亦有黑色斑駁。
|
灰白黃顯絲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層扁平形,貼生,蠟質, 50-150微米厚。子實層表面灰黃色,平滑,泛佈裂痕;邊緣漸薄,同色或較淡,細絲狀。菌絲單系;菌絲無扣子體;菌絲層由髓層組成,結構相當緻密;菌絲無色,3-8微米寬,壁0.5-1.5微米厚。子實層加厚,結構緻密;菌絲主要垂直,無色,厚壁。囊狀體無。擔子棒狀,15-25 × 4-5微米,除先端外其餘厚壁,四孢型。擔孢子窄橢圓形,腹面稍微彎曲,平滑,薄壁,4.7-6.3 × 2.5-3微米。
|
![]() |
貓頭鷹博士